「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有什麼含義?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
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恭恭敬敬的把芻狗供在那裡,但是活動一結束,就被視作廢物,隨隨便便扔在路邊了。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
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其實對不對並不重要,因為從根本上說,世間就沒什麼對錯之分,關鍵我們要了解老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他很尊重自然,當然包括天地在內,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絕對不是否定天地的意思,關於這點,大家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
至於「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引子,就是為了說明後面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聖人」,講的是道家的「聖人」,所以肯定沒有批判的意思,而是說,聖人是悟道的人,既然天地「不仁」,那麼聖人就要效法天地,也「不仁」,也「以百姓為芻狗」。
這個「不仁」聽起來很可怕,「天地不仁」也就算了,聖人也「不仁」,就有點冷酷無情,但確實有道理。雖然人類自己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但在天地看來,人和動物、植物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天地沒有仁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對誰都一樣。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點兒不好聽,但我們仔細琢磨一下,老子說的只是「不仁」,並沒有說蔑視、迫害、欺壓、踐踏等等。人家只是說聖人對待百姓不愛、不重視而已,雖然不愛,但也不恨呀!不恨也不愛,不理也不睬,不重視也不輕視,說白了,就是什麼都不管,這不就是道家常說的「無為而治」嗎?
這句話確實也有道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有時候就怕折騰,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不如不折騰,一切順其自然。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正是因為採用了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才使得飽受戰亂的黎民百姓,得到修養聲息的機會,國家才逐漸繁榮強盛起來。
※百善孝為先,《孝經》精華五句,值得收藏!
※《金剛經》精華十句——感悟般若智慧,斬斷煩惱之根!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