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人,氣血一般也會虛,身體常有三種表現,試試常吃兩物
脾虛的人,氣血一般也會虛,身體常有三種表現,試試常吃兩物。
對於喜歡養生知識的人來說,相信對一些基本知識,都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比如脾虛,氣血就會不足,這個常識相信不需要再多說了。
因為在中醫理論里,脾胃作為身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點,是五臟六腑里,其它臟腑都比不上的。雖然說,對於臟腑的認識,我們不能說孰重孰輕,畢竟,身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了任何一個都是不行的。
但是,在氣血這個方面上來說,脾、脾胃的重要性就顯得非常突出了!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機體從外界獲取的營養自然就會不足,這是一個方面;即使真能勉強吃進去,脾胃虛弱,「運化」不足的話,也是白吃,還是不能生化新的氣血。
所以古人認為,這氣血對我們身體來說,基本就等同於「生命」。其中,「氣」主要表現在功能上,「血」主要表現在滋養濡潤上。那麼,脾虛的人,引起氣血不足之後,會有哪些表現呢?
1、脾虛的人,會有精神方面的不足:
因為脾有「升清降濁」的生理特點,脾虛的人,首先會從這方面體現出來。中醫認為,清氣上升為陽,濁氣下降為陰。脾的這個特點,正是中醫「陰平陽秘」的體現。《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而脾虛,就會出現「清氣上升」的不足,頭昏腦漲、思維遲鈍、氣短乏力、形寒肢冷、自汗消瘦等等都可以歸納為這個方面。而腹脹便溏、神疲嗜睡則可以歸納為「濁氣下降」的方面;
2、脾虛的人,其次會有飲食方面的不足:
因為脾主運化,胃主腐熟水谷,脾胃就是氣血營養的生成工廠。脾虛,就是這個工廠的產能不夠,產能不夠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原材料不夠,一是「機器」出了毛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腹滿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這裡的太陰陽明就是指的脾胃。所以,脾虛的人,會出現飲食減少,稍微吃多點就會有腹脹噁心的感覺。口裡面會有甜膩感,大便也會稀溏不成形,次數倒是時多時少。所有這些,都是脾胃虛弱的常見現象。
3、脾虛的人,也會有水濕水腫的表現: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這是著名的病機十九條之一。我們由此可以看出,但凡身體水濕方面的問題,都可能和脾有關。而脾虛引起的水濕異常,輕者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濕氣重」,這是「脾虛生濕」的表現;其次會有腫脹的情況出現,比如臉部眼瞼、腳踝等部位。
所有這些,無論是「濕氣重」的輕微情況,還是水濕浮腫,都是脾「主水濕運化」的功能不足引起的。運化不足,水谷精微滯留而成水濕,溢諸肌腠分理之間,而成水腫;
脾虛的人,因為氣血生化不足,我們常說的「身體弱」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那麼,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以來調理身體的氣血,同時使虛弱的脾胃得到改善嗎?
健脾的方法有很多,我認為,最方便的養生之法,還是通過食物調理。畢竟,這是最「天然」的養生之道,也是最方便的一種辦法。比較適宜的食物,可以分為兩種:
1、補氣健脾:這類食物不但能健脾,本身自己就有補氣的功用。比如參芪之類、蓮子大棗龍眼等等。可以選擇合乎自己口味的一兩種,和羊肉豬肉一起煲湯燉食,不但味道不錯,補氣的同時還能調理脾的運化之功,達到補氣健脾的目的;
2、健脾利濕:和補氣健脾不同,這類食物本身不具備補益的作用,它們主要通過祛濕而起健脾之功,因為《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脾惡濕,是謂五惡」。所以,脾虛生濕之後,形成的濕氣反過來又會影響到脾的功能。所以,祛濕健脾也是常用的健脾方法,主要有山藥薏米白朮之類。常用來和小米之類熬粥進食,對於脾虛生濕的人是比較合適的。
綜上所述,脾虛的人,大多伴隨有氣血不足,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但是,單純的補益氣血其實用的並不多,傳統的養生之法,還是以健脾、益氣、祛濕為主,脾好了,就會生化氣血,不補而補,才算是比較合適的養生之道。
※《紅樓夢》:賈寶玉的第一次,到底給了誰
※身體的氣血情況,可以看看嘴唇變化,五種表現最好沒有
TAG:文化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