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尼羅河霸主?埃塞購「鎧甲」保大壩 埃及威脅空襲摧毀
埃塞軍方高調曬出「鎧甲」-S1
2019年4月8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文稱,因為擔心本國淡水供應量會縮減25%,埃及一直「試圖阻撓」衣索比亞在青尼羅河上修建大壩(水電站)的計劃。
無獨有偶,英國《簡氏防務周刊》3月19日披露,埃塞軍方在不久前舉行的建軍節活動中高調「曬出」新列裝的俄制「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那麼,這2件事之間有什麼聯繫?埃及與埃塞水資源之爭現狀又如何呢?本文解讀。
東非大國衣索比亞因蘊藏著豐富水力資源,素來享有「非洲水塔」美譽,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的重要支流青尼羅河(貢獻了全流域85%的水量)就發源於該國境內。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IWMI)報告顯示,埃塞12條重要河流的年徑流量高達1220億立方米,地下淡水儲量預計也有26億至65億立方米。
但由於經濟發展落後、技術手段不足,埃塞長期「抱著金碗討飯」。一方面是寶貴淡水「無償」被中下游的蘇丹、埃及享用,另一方面則是本國飽受能源匱乏、飲水難等問題困擾。
長期以來埃塞民眾飲用水都嚴重依賴淺層地下水,而這些水源並不潔凈,甚至受到污染引發、傳播疫情。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截至2015年,該國仍有多達4200萬人(占埃塞總人口40%以上)的飲用水「不安全」。
美國《洛杉磯時報》2019年4月8日刊文指出,幾個世紀以來,埃及一直是尼羅河流域的「霸主」。即使在英國統治時期,殖民當局劃撥給埃及的尼羅河水份額也佔據「大頭」(埃及555億立方米、蘇丹185立方米)。而且,英國人賦予了埃及「一票否決上游國家築壩」的所謂「權力」。
一代強人穆巴拉克當政30年間,埃及對尼羅河上游國家「不屑一顧」,憑藉非洲最強大軍力牢牢掌控著水資源利用主導權。1971年建成的高111米的阿斯旺大壩,也因此成為埃及「尼羅河霸權」與地緣戰略優勢的象徵。
阿斯旺大壩
阿斯旺大壩蓄水1320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100兆瓦(一度佔到埃及總發電量的一半),讓埃及安享了40餘年的灌溉、發電、航運、旅遊、漁業、防洪抗旱等多方面「紅利」。僅利用庫區(納賽爾湖)發展水產這一項,年捕魚量就超過3.5萬噸。
埃及農耕業更是受益匪淺——穩定的灌溉水源消除了季節性旱澇,讓埃及尼羅河谷及三角洲的126萬公頃荒漠變成良田,小麥增產2倍,埃及GDP也在過去40多年裡增加約10倍。同一時期(上世紀70至80年代),埃塞卻因2次肆虐東非的嚴重乾旱引發大饑荒,僅1973年該國北方的沃洛省就有近10萬人餓死。
復興大壩建設工地鳥瞰
為改變長期以來對水資源利用的不公平狀況,2011年4月,埃塞國家電力公司宣布啟動復興大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預計達42億美元,目前建設已完成近三分之二。大壩建成後,水庫蓄積容量可達740億立方米,每年預計發電6000兆瓦,不僅可大大緩解埃塞的能源短缺,還能出口至肯亞、蘇丹等鄰國創匯。
值得注意的是,埃塞開工築壩的時間點耐人尋味——正好卡在穆巴拉克下台、埃及陷入動蕩而無暇他顧的「節骨眼」上。等到埃及高層內鬥暫緩、穆爾西政權建立時,復興大壩工程已進行2年多了。
穆爾西政權對埃塞「不打招呼」就修壩十分惱火,認為此舉破壞了埃及在地區舞台上的權威,並揚言要支持埃塞叛軍,以迫使埃塞政府妥協讓步。穆爾西在一次電視講話中宣稱,如果埃及的尼羅河水份額「減少了一滴,就要用鮮血來代替」。
甚至有埃及權貴威脅稱「實在不行就出動特工或戰鬥機炸毀復興大壩」。一名埃及官員還惡意揣測復興大壩存在「質量問題」,稱一旦潰堤,下游的蘇丹就可能被淹沒在30英尺深(約9.1米)的水下。
埃塞改裝的薩姆-2機動發射平台
面對埃及強硬姿態,埃塞政府一邊加緊外交斡旋、緩和局勢,一邊不斷加強軍事鬥爭準備。實際上自2011年大壩工程啟動以來,埃塞軍方就高度關注可能遭遇的空襲威脅,並著手升級自身防空體系。
2016年,埃塞軍方將薩姆-2防空導彈安裝在T-55主戰坦克底盤上,以增強偏遠地區和重要目標的野戰機動防空能力。雖然埃塞軍方聲稱改造工作系自主完成,但據悉前者得到了俄羅斯軍工企業的技術支持。
為防萬一,2018年埃塞軍方又斥巨資購進了大名鼎鼎的俄制「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後者出口單價約1400萬美元(一說高達3000萬美元)。埃塞軍方將這一防空利器部署在工地用於保護大壩,並藉助電視鏡頭讓其公開亮相,顯然暗含威懾埃及之意。
有資料顯示,「鎧甲」-S1配有2門30毫米速射炮(射速2000發/分,最大射程4公里)、雙聯6管(12枚)57E6中近程防空導彈(最大射程20公里),雷達探測範圍32至36公里(對中型目標跟蹤距離為24至28公里),能夠有效攔截火箭彈、精確制導炸彈、無人機、直升機等低空飛行器。其在敘利亞戰場表現不俗,多次成功擊落敵方空中目標(包括以色列戰機發射的導彈)。
塞西(右)與埃塞領導人會晤
2014年6月,軍人出身的塞西取代穆爾西上台執政,埃及軍方的傳統權勢得以恢復,而如何解決與埃塞的水資源爭端仍無頭緒。儘管埃及綜合實力遠超埃塞(前者GDP是後者的3倍),但其高層精力一直被繁雜的內部事務所牽扯——打擊西奈半島極端組織、重振陷入困境的國民經濟、平衡各派系利益,等等。
此外,塞西政權藉助國際社會向埃塞施壓的嘗試也沒有成功——歐美與埃塞保持著緊密的「反恐夥伴」關係,而沙特(也是埃及的「大金主」)、土耳其(傳聞已入股復興大壩)等中東強國因為在埃塞有著巨大投資利益,同樣不願幫埃及的忙。
復興大壩建設工地
無奈之下,埃及只好主動向對方伸出橄欖枝,塞西還於2015年出訪埃塞以求和平談判解決爭端。但是無論兩國怎樣努力對外表現出友好姿態,都無法改變一個嚴酷事實——隨著復興大壩臨近竣工蓄水,埃及賴以維繫經濟發展和地區霸權的命脈將被埃塞掌控。
用開羅大學教授阿里·巴赫拉維的話來講,就是「埃塞從此將控制埃及的水龍頭,想什麼時候減少供水甚至關上都可以」。美國情報智庫Stratfor網站分析指出,埃及經濟高度依賴棉花這種「高耗水作物」出口創匯(該國棉紡織品年出口額近30億美元,占製造業總產值27%,出口總額的11%),並需要每年外購超過1200萬噸小麥(進口量佔全國消費量的55%)來養活不斷激增的龐大人口(預計2030年達到1.2億人)。未來的任何水資源減少或中斷,對埃及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埃及空軍F-16C戰機
當然,從現實情形來看,埃及尚未「昏頭」到悍然動武摧毀埃塞復興大壩的地步。因為那樣做只會激化矛盾,造成不可收拾的嚴重後果。而埃塞基於自身強烈發展驅動,也必然會堅定推動尼羅河水資源「重新洗牌」。該國已制定出雄心勃勃的工業化戰略,其中關鍵一環就是開發境內水電潛力(發電量4.5萬兆瓦),以便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勞動力、低工資、廉價電力等優勢,吸引外商投資建廠。
按照目前談判情況——埃塞方面願意在大壩建成後,用3年時間完成蓄水,而埃及則要求延長至15年,雙方條件差距之大可見一斑。未來,這場圍繞著地區霸權轉移與國運興衰的水資源之爭,只怕會愈演愈烈,甚至有可能深刻影響非洲、中東的地緣戰略格局,外界應當對此予以高度關注。
※英軍屠殺上千印度人:劊子手竟因此發橫財 還成了「英雄」
※中國岸防火力有多猛?重創英艦嚇跑美軍 4000公里外滅航母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