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戰鬥力強,名將不少,為何英法聯軍侵華時無動於衷?
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慘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賠償銀元2300萬,開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此後,為了賠償巨款,清朝加重對人民盤剝力度,激化了社會矛盾。在此背景下,洪秀全、楊秀清發動金田起義,率領太平軍東征西討,南征北伐,不到三年時間便打進南京,縱橫江淮一帶。眼看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不行,咸豐下令各省在籍官員、士紳協助官府辦「團練」,一起撲滅太平天國運動。在這些「團練」武裝中,最厲害的有三支,即是曾國藩「湘軍」,左宗棠「楚軍」,李鴻章「淮軍」,他們是大清帝國後期武裝力之支柱,為清朝續命近50年,還開創了「同光中興」局面。
嚴格意義上說,「楚軍」、「淮軍」都是「湘軍」,是曾國藩額外讓左宗棠、李鴻章辦理的兩支武裝,目的是讓他倆征戰江蘇、浙江,為自己拿下天京服務。不管怎說,「湘軍」確實很厲害,是一支勁旅。曾國藩在編練湘軍時,先選將官(一般都是書生,熱血沸騰的那種),讓將官自己去招兵,兵歸將有。湘軍的「兵」大多是有著同鄉、同族、師生、姻親之關係,並依此將其編入各營。此外,湘軍待遇非常高,士兵正常月收入高達6兩銀子,是普通綠營兵4倍,是八旗3倍,戰場立功則保薦當官。因此,湘軍戰鬥力非常彪悍,個個悍不畏死。此外,湘軍陣營名將如雲,帥才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猛將有鮑超、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周鳳山、曾國荃、張運蘭、席寶田、李續宜、劉長佑,等等。其中鮑超最猛,一生大戰500餘場,身受108處傷,卻未嘗一敗。
1856年10月,為進一步攫取在華經濟特權,便於商品輸出,英法兩強盜借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炮轟廣州城,活捉兩廣總督葉名琛並將其送往印度加爾各答囚禁,悍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英法強迫清朝簽訂《天津條約》,取得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之特權。1860年8月,英法兩國以「換約遭拒」為由,強行登陸大沽,佔領天津,而後向北京開進。在通州八里橋,僧格林沁2萬蒙古馬隊被聯軍擊敗,咸豐聞訊直接落荒而逃,以「狩獵」為名去了承德避避暑山莊。佔領北京後,聯軍火燒圓明園,大肆劫掠,暴露出西方所謂文明國家之真面目。同年10月,《北京條約》簽訂,歷時4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宣告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縱觀歷時4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八旗、綠營紛紛潰敗,可湘軍卻未曾與英法聯軍作戰,有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之感覺。湘軍戰鬥力強悍,名將也不少,為何英法聯軍侵華時卻無動於衷呢?
01.英法聯軍侵華之初,湘軍元氣大傷,有心無力
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面對英法這些「西洋蠻夷」之挑戰,自然是要使用蕩平,以示天兵之威武。1856年10月,英法挑起戰爭,炮轟廣州,廣東清軍也是奮起抵抗,維護國家尊嚴。此時,按理說戰鬥力彪悍的湘軍應該南下作戰,抵禦列強入侵,保家衛國。可惜,湘軍並未南下,也沒想過要南下,而是繼續在兩湖玩自己的,為何呢?原因很簡單,此時湘軍元氣大傷,就算有這心,也沒這能力,算是力不從心。1856年秋之前,湘軍無疑處在歷史之最低谷,先是在樟樹鎮被石達開打殘了陸師主力,殘餘兵馬龜縮南昌孤城,曾國藩惶惶不可終日;後則是二號人物羅澤南被韋俊擊斃於武昌,湖北湘軍士氣低落。若不是「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內鬥,湘軍將很難熬過這一年,也許還會被全殲。
02.湘軍既不是正規軍,又不是滿蒙貴族統領,沒機會北上勤王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這場歷時3個月之久的內鬥,讓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也給了湘軍再次滿血復活之機會。1860年8月,八里橋之戰爆發,此時湘軍已經非常強大,成為南方清軍絕對之中堅力量,「吉字營」、「霆軍」等令太平軍聞風喪膽;曾國荃、彭玉麟、鮑超、李續宜、多隆阿等讓陳玉成、李秀成繞道走之悍將,均已大放異彩。但是,此時湘軍不可能北上勤王,也沒機會北上勤王,這是其軍隊之性質使然。湘軍並非國家正規軍,而是私人武裝力量,還是由漢人掌握,這讓滿清皇帝咸豐如何放心得下。試想,若是調遣湘軍北上勤王,這些漢人趁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自己豈不是丟了江山。退一步講,就算沒有「驅逐韃虜」,漢族武裝力量呆在京畿腹地畢竟不是件好事,這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終結大清。
03.湘軍武器多來源外購,很難與列強撕破臉,否則自己玩不轉了
害怕漢人趁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咸豐自然要提防湘軍,但英法已經攻入北京,若是他們再與太平天國合作,大清江山一樣要毀滅。基於此種考慮,咸豐也許會下定決心讓湘軍進京勤王,大戰英法聯軍,算是賭一把。那麼,若是勤王令下達,曾國藩會不會派兵北上作戰呢?事實表明,曾國藩已經派了,當然只是口頭表示而已,並未付諸行動。為何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湘軍之武器來源了,尤其是湘軍水師之武器來源。湘軍並非後人所說的輕視近代武器,喜歡拿著大刀長矛作戰。湘軍重視近代武器運用,其賴以縱橫江南水鄉橫掃太平軍之水師,艦船上之火炮無不是採購於西洋,而後從廣州運來內地裝備;陸師使用的火槍、彈藥等也大多購自海外,「霆軍」中的「洋槍隊」便是如此。所以,湘軍很難與英法聯軍撕破臉,否則自己就玩不轉了,沒了西洋武器,拿什麼來打英法。
04.鎮壓太平天國為頭等大事,咸豐、曾國藩均有此意,湘軍用於內戰
恭親王奕訢上疏咸豐曰:「臣等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說的是,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大患,是大清最危險之敵人,隨時會要了大清的命;列強雖暴戾、無理,但他們只是想通商做生意,賺賺錢,不是來要大清的命。所以,一定先滅了太平天國,咸豐對此表示同意,硃批「所言極是」,表明了立場。曾國藩呢?打著「維護傳統」之旗號作戰,痛罵洪秀全毀滅禮儀人倫,「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表示自己征討太平天國乃是「不特紓君父宵旰之勤勞,而且慰孔孟人倫之隱痛。不特為百萬生靈報枉殺之仇,而且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可以說,咸豐與曾國藩都將撲滅太平天國作為如今頭等大事,無意與列強全面開戰,湘軍用於內戰。
綜上所述,由於咸豐、曾國藩等一心想撲滅太平天國,加上自身實力不濟,所以在英法聯軍橫行肆虐的四年里,戰鬥力強悍、名將眾多的湘軍只能作壁上觀,無動於衷。《北京條約》簽訂後,清朝與列強勾結,湘軍與「洋槍隊」、英法干涉軍聯合作戰,撲滅了太平天國。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