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的形成和表現
園藝
05-02
中醫是哲學概念,更有說中醫是哲學療法,哲學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當下中醫在四海落地開花,香飄世界,果實累累。人們一般難以接受的是,中醫概念化強,不容易使人理解,氣虛、血虛還容易被人們接受,對於陰陽、五行五臟、生克乘侮、氣滯、血瘀、痰濕等就較難理解和接受了。
氣滯是氣流通不暢、瘀滯不通,為一種病理狀態,中醫認為血脈中為氣血同行,氣行血行、氣滯血瘀,這些專業性強不必多說。氣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情志抑鬱,或是痰、濕、食積、熱郁、淤血等阻滯,影響到了氣的流通,也有肝氣失於疏泄、大腸失於傳導等臟腑功能失調,氣滯多為邪實為患的實證。但氣虛也容易推動無力而發生氣滯。
由此可知,氣滯多數是氣運行中遇到了「絆腳石」,或是主導氣行的臟腑等缺失,進而形成氣滯實證,還有就是氣虛後因虛而致氣滯。表現上,出現氣滯後會表現出脹滿和疼痛。因為氣行血行、氣滯血瘀,所以氣滯後血行不暢,容易引起血淤、津液滯留,進而形成淤血、痰飲、水腫等,此為氣滯血瘀的病理產物。
在臟腑功能中,為肺氣肅降和肝氣上升形成動態平衡,和脾氣升胃氣降形成動態平衡等,所以出現氣滯血瘀,主要是肺、肝、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比如肺和肝的動態平衡失調,就容易肺氣不降而擁塞,出現胸悶、咳喘,肝鬱氣滯、情志不暢,可出現協肋或少腹脹痛。脾胃氣滯會出現脘腹脹痛、大便泌結等,氣滯在各部位表現,都是以悶、脹、疼痛為特點,氣虛氣滯要比氣滯實證的悶、脹、疼痛感稍弱,還同時有氣虛癥候特點。
TAG:禹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