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的最好化解方法!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的最好化解方法!

離開城市找個深山老林隱居

過著簡單而恬靜的生活

是很多人的夢想

但能如願的畢竟是少數

我們依舊要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度日

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著交道

有了人就有了

各種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進而有了這人世間的紛紛萬種

2600多年前悉達多太子

正因為看到了

人世間中的諸多痛苦與煩惱

才走上了悟道之路

終而成為了偉大的覺者佛陀

後來佛陀把人間的苦

總結成了「八苦」

其中「愛別離」「怨憎會」

即是由人間的親密關係

與憎惡關係進而引發出來的

什麼是「愛別離」?

相愛的人分手了,至親家人過世了,夫妻因為工作等因素分居在兩個城市,孩子去了外地讀大學......等等,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這些「愛別離」。

所謂愛別離苦,是指所親愛之人,以某種因緣互相離別,不得共處,由此產生極大的苦楚。

如《大毗婆沙論》云:「諸可愛境,遠離身時,引生眾苦,故名愛別離苦。」這種現象在世間上比比皆是。人人都曾體會過這種苦,我們在愛別離時都是十分痛心的。還有很多人,當難以承受分手的重創時痛不欲生,乃至於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佛陀教我們面對「愛別離苦」

佛經中記載,有一婆羅門生的兒子,7歲時便因病而死。婆羅門傷心欲絕,決定去找閻羅王,把兒子的命要回來。

後來,婆羅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閻羅王。閻羅王帶他見了兒子,他欣喜至極,但他兒子見了他卻說道:「我只是暫時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稱為你的兒子。現在我在這裡已另有父母,你還是打消妄想,早點回去吧!」婆羅門滿懷悲痛,悵然離去。

他回家後實在想不通,就去問佛陀整件事的緣由。佛陀說:「父子、夫妻等一切關係都只是暫時的因緣聚合,才會聚到一起,就如寄居一處的旅人們般,不久便會離散……」

佛陀開示了愛別離苦的道理,婆羅門頓時心開意解,遂於佛陀座下出家,終證得阿羅漢果。

可見,佛經中有許多對人生的透徹認識,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就不會引得特彆強烈的苦受了。否則,一旦與所執著之人別離,便會感到天崩地裂、極難忍受。即使這種苦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難以釋懷。世間上有好多故事與電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的情節十分讓人痛心,從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但實際上,這就是愛別離苦的充分體現。

什麼是「怨憎會」?

怨憎會與愛別離正好相反。意為兩個本來就不好相處的人,偏偏又把他們放在一起。正因為在一起,整天相互看到對方就像仇人一般,和厭惡憎恨之人相處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

走在大街上,和昨天剛剛吵完架的鄰居走了個對頭。上班時還得和前天剛剛給自己打了「小報告」的同事,共事在同在一個屋檐下。外出遊玩,卻和曾經因分手鬧的沸沸揚揚的前任,坐在了同一個車廂······

總之,想見的人見不到,不想見的人總是狹路相逢。想聽的喜訊總也沒有,不如意的事情卻紛至沓來。

《大毗婆沙論》中說:「不可愛境,與身合時,引生眾苦,故名非愛會苦。」大意是說不可愛的對境常出現在自己身上或自己面前,引生各種不同的痛苦,這就是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最好的化解方法

其實,如果學了佛,對怨憎會所引發的痛苦,就能很好理解了。之所以會面對不想看見、不想聽見的人或事,都是因為過去曾經種下的惡緣沒有化解的緣故 。有了惡緣,因緣成熟了,自然與冤家狹路相逢,於是違緣就會不期而至,令我們的內心備受折磨。

聖嚴法師曾說,在面對怨憎會之苦時,我們應該要主動向對方道歉、認錯,並且好好地與對方溝通。唯有面對誤會,才能真的化解怨氣。所以這也提醒著我們,日後在遇到惡事,需要用積極、正確的方法面對、處理,才是真正的化解之道。

而如果想徹底斷除怨憎會苦,就需靠佛法中的空性智慧了。比如,有些人希望隱居,找尋內心的寧靜,這只是一種暫時的逃避,假如沒有對「空性智慧」的領悟,不論去多麼清凈的地方,怨憎會苦的根源卻始終沒有被解決。

「十年前我極執著的事情,今天想來覺得可笑;今天我所執著的事情,十年後再回憶時也將如此。所以,我們在對每一階段所貪執的東西,都要先去了解它的本性。」的確,只有不執著於怨憎會帶來的痛苦,明白特別不值得為其所痛苦,看透它的本質,才能徹底消除怨憎會苦,從而獲得內心的喜樂。

不管是怨憎會苦,還是愛別離苦,讓我們痛苦的只是我們內心對美好和不美好事物的執取。

放下它,便能感受放下的輕鬆與愉悅。

看破它,超越它,進而在我們的人生路上,走的更加瀟洒。

編輯 | 伊豆

圖片 | 網路

責編 | 慧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

TAG:上海玉佛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