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法的表達方式是不具像的

佛法的表達方式是不具像的

佛法的表達方式是不具像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般事物的表達是一種具像的表達法,而佛法的表達方式是不具像的表達法,你先看清楚,這個表達方法不一樣。

所謂具像,就很具體的表達。譬如我們講空是什麼?你就會把空下定義。這定義要定的很清楚,但是這樣的定義,就把空框在那個地方,空又變成一個東西。那麼這個空就不叫真空,這叫形式空。所謂不具像的表達就是不跟你講,他只是說有一個空讓你去感受,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你可以從東邊感受過來,你也可以從西邊感受過去,這個答案絕不相同,這就是一種不具像的表達法。

譬如我們要講苦集滅道,苦,那麼大家都會講,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可以這樣定義吧。三苦呢就是苦苦、行苦、壞苦,八苦呢,就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個叫八苦,還有好多好多的苦。那麼這樣一定義,你就「嗯,我知道苦是什麼了」。苦是什麼,那就很具體了。這個一具體起來,就產生一種現象。大家就問了,佛教為什麼要講苦,都不講樂呢?那也就是說,你不知道,樂也是假的,樂怎麼假的呢,它總會消失的嘛,所以我們是苦中做樂,這個樂也是有為法。

可是你知不知道,當你講這一句話的時候,你又犯了一種語言毛病。樂是有為法,是無常的,請問你,苦是不是有為法,是不是也是無常的?哇,你自己陷進去你都不知道了。佛教徒就會說,我夢到觀世音菩薩是真的,你阿嬤跟你講她夢到媽祖,你說是假的;隔壁信上帝的說他夢到瑪利亞,你說他胡說;人家說女媧娘娘,你也說錯的,只有你的觀世音菩薩是真的。為什麼?這種堅固執著的概念,你看看多麼要命,這個都不對的。

你只准許你的是對的,別人都錯的,這種觀念是不對的。為什麼?這是世間法的定義。所以,我們不能說這些人在學佛。這些人是披著佛教的外衣,心裡存的還是外道的觀念,還是神教的思想。假如說,站在世間法的立場上來說,那不必太苛責,他總是好事一樁,但是站在想要修行、了生脫死的話,這種觀念是不行的,它是絕對障道的!你不要說,萬人修,為何人人都不能成就?那隻怪你這種觀念在作祟。

那麼,佛法在講這個苦,是怎麼定義的呢?世尊也沒特別跟你定義,所以《華嚴經》裡面在這個地方的定義,就跟別人的定義不一樣,他在《四聖諦品》講苦,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四聖諦品》經文摘錄)。名字有那麼多,他不講什麼。

譬如說,無奈是苦,做夢是苦,享受是苦,享受為什麼是苦?他說唱歌是苦,你說這怎麼會是苦啊?你自己去體會。我們大家相聚在一起,你會覺得很高興,那麼他說這個也是苦,為什麼?你要自己去感受啊。你今天相聚在一起很高興,只有兩種狀況,一種啊,碰到了,啊,我見到你好高興呀,好久沒見了,你最近很漂亮啊,呵呵,好好好,我們再聯絡,這個很高興,這是假的,你有沒有真的很高興很快樂呢?你是表演給他看一下。他也知道啊,他皮笑一笑嘴翹兩下子,走了,那個人是誰,忘了。

一種是真的,兩個人抱頭痛哭,好幾年沒見面,我找你找了好幾次,你就跟他講說,我搬家搬了十幾次,所以電話都沒有辦法聯絡,後來把你的電話也丟了,現在非常感動,然後相邀回家去,那一天從下午四五點談到早上四五點,談完了。第二天呢,哇、糟糕,血壓高了,趕快119去急救了,所以說這個是苦。這個叫什麼?這個叫壞苦,壞了就苦啊。相聚那一陣子不苦,跟你講到最後這種狀況,就苦。兩個人相聚,幾年來,多少心事沒講,你都不知道啊,這個傾訴出來,那當然是很樂。但是他告訴你,這個樂是無常的,因為無常,它總會消失,那是不是愛別離苦產生了?同樣的,這個苦也是無常的,因為好幾年沒見了,現在見面了不是很高興嘛,那麼前面那幾年沒見,是不是很苦啊,現在一見就樂了,苦也無常啊。這定義,很圓滿很完整的都幫你定出來。

現在問題在於我們,你能不能感受得到,那麼多條的定義,你感受到哪一條就證明那一條就對了。你感受不到的,你不要去定義他。因為法門無量,為什麼一定要每一個每一個都定義?講經師是要一個一個去講,但是我告訴你,講經師也沒有辦法一個一個講,因為他今生的人生閱歷沒有那麼多,它那麼多名相當中,好多他沒有經驗到的。

像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很讚歎,有好多人也發願,希望童貞出家,從小,最好七、八歲就出家,那都沒有愛情生活,沒有家庭生活,這個很好。很好是很好,這一方面很好,另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人家跟你講說,我家裡如何如何,你說「我沒結婚,我哪裡知道家裡如何如何?」因為他沒有經過家庭生活。那麼,當信眾告訴你,我的居家生活多苦多苦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你感覺不出來啊。

你沒有在社會上跟人家打拚,你沒有經歷過找一個工作,在那邊苦等、苦等再苦等,等了好久,工作就是不給你,你沒有那種煎熬,你懂得什麼叫苦?你懂得社會上人心的想法是怎麼樣?你完全感受不出來。因為你從小就在道場裡面,你不能體會到廣大的群眾的內心什麼。有些人是從這邊走過來,他可以體會的到。可是,他年紀大出家以後,又有一種習氣在。所以各有優缺點,在整個人生的這種真理上面,要去體會的,一定有所偏。

華嚴這種思想,是在宮廷裡面發展起來的。你看杜順、智儼、法藏、清涼,都是宮廷裡面出出入入的人,他怎麼知道農民生活怎麼樣?他不知道啊。他怎麼知道老百姓缺水、求雨的情況怎麼樣?他感受不到啊。他怎麼知道清道夫的生活怎麼樣?他怎麼知道人家沒飯吃的苦境怎麼樣?他感受不到啊。或許推理得到,或許有人跟他描述,但是他自己沒去餓過,沒有去凍過,是不是這樣?

南方的這些禪宗的行者,你看六祖這些人,他們從農家出來,他走入變成農禪,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們對宮廷那一種情況,那些達官貴人的那些習氣,他感受的到嗎?他也感受不到啊,他不知道那些所謂這些國師,遭受那些達官貴人趾高氣昂的那種情況之下,如何在這當中能夠調整的很好,能夠不卑不亢的這樣走過那一段人生的旅途。人生的歷練就是這樣的不同,所以,這個定義,絕對不能用一個去把他框住,要讓他能夠很圓滿的表達出來,那這叫不具像的表達法。因為你能夠這樣子,那麼任何人從任何的角度、任何的層面,你都可以去體會的到。那麼,這個真理才能夠適用於各種眾生,而不是用那種死板的定義。

擷自《八十華嚴》玄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發心分有五個層次
讀誦,書寫,受持,為他人演說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