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官吏擅長搞小動作,紫禁城醬缸成為對付「洋」人的秘密武器

清朝官吏擅長搞小動作,紫禁城醬缸成為對付「洋」人的秘密武器

清朝末年由於朝廷的腐敗,因此屢受列強的欺凌,別看清廷打仗不行,可是官吏們「戲耍」洋人維護面子卻是一把好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清朝從乾隆開始,就做起了「天朝上國」的大夢,自此封閉國門以「鴕鳥政策」面對海外的高速發展。直至1840年,列強靠著堅船利炮敲開國門的時候,滿清的帝王才真正的覺醒,原來自己與對方差距如此之大。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不得不進行大量賠款,並開放了廣、廈、福、寧、上五個通商口岸,被迫與列強進行貿易。可是歷來自高自大的清廷卻不甘心,仍然視其為番邦蠻夷,處處以中心大國自居。

儘管戰場上被人家打得七零八落,可中原大國的面子絕不能丟,大清國秉承著「你有你的過牆梯,我有我的張良計」的方針,暗中對著列強玩手段。不平等條約中清廷確實答應了開放通商口岸,可是清廷高層密令各地督撫衙門,不許百姓賣給列強一寸土地,否則按「謀逆通敵罪」論處。

列強這次可是吃了啞巴虧,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這個方法可就不靈了,列強們這次吸取了教訓,特意將其明確的寫在了條約之中。不過,列強在小地方還是算計不過滿清的官員,畢竟「天朝上國」的面子是無論如何都要維護住的。

在簽訂條約的時候,清朝官員特意把簽約地點放在了禮部大廳,用理藩院接納藩屬國的方式接待列強使臣。

簽署完條約之後,按照規定,各國的國使應該向清朝皇帝遞交國書,而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的「磨難」馬上就要降臨了。

按照正常的交往禮儀,外國公使是可以走正中道路的,可是總理衙門的官員卻偏偏讓覲見公使走旁門,並且在進宮之後,一律行走在偏道之上。即使有公使想要走中道,太監們也會從旁阻止,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別人都知道洋人盡為「旁門左道」,登不了大雅之堂。

覲見之前,列強公使們都需要等待皇帝召見,太監不領他們去專用於等候的大殿,反而讓其等候在破爛的偏殿中。在偏殿中,有專門用來盛放釀醬的醬缸,其散發的味道臭不可聞,惹得外國公使們一個個坐立不安,直言要去外面等候,再不想在殿內坐一分鐘。

清廷之所以會這樣安排,就是想告訴列強公使們,無論你們在戰場上有多牛?到了大清這一畝三分地兒上,只能受到如此待遇,這就是所謂的「天朝上國」的面子。

可是這些不入流的「招」用久了難免也會露出馬腳,在1897年德國公使前來訪問時,就曾經看出了端倪。這位德國公使是個「死心眼兒」,偏要走正中的直道,可是太監死活拉著他不讓去,為此德國公使大嚷著抗議,場面尷尬。直至外務總理大臣李鴻章出面,方才化解了這場外交風波。

滿清的做法在現代看來,似乎有些可笑,他們如此沉迷於自己的「精神勝利法」,其最後覆亡的命運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唐玄宗有三個兄弟,他們都是發明家,可發明的東西很「另類」
崇禎賜給袁崇煥「蟒玉」,這究竟是啥寶貝,袁崇煥不要是有道理的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