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翔:臨摹目的就是喚起某一種感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取捨」
張羽翔 臨王羲之《初月帖》 34X34cm
形式構成練習要敢於做,學習的時候要大膽嘗試。舉例子說,學帖要雅,就要讓它雅到家。藝術學習,就是要向兩極發展,就是要「過」,走到極端。只有知道「過」,才知道退回來的尺度。不向兩極發展,就不知道真正的中庸(敢放才能收)。中庸,不是中間的那個點,不是不偏不倚,凡而是兩極發展的寬度。兩個方向都經過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中心點。
藝術家的素質中,膽量也很重要。書法家、哲學家和藝術家有一點相似之處,那就是都有點像瘋子,哲學家就是要動搖已經存在的哲學,總是覺得「世界不是這個樣子的」,才能有更新的思想。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往往都是對當時的審美有突破性的發展,有的甚至不被當世所認可接受。
變形,就是要變,而且要找到自己區別於別人的度,而不僅僅是「像」。變形是為自己的個性選擇做鋪墊的,是尋找新的發揮空間。按照這種秩序、原理,去尋找到一種適合的、距離字帖遠近最好的方法去處理,那麼自己的個性,即「產品獨創性」就出來了。練習,就是要造作,按套路出招,可能剛開始比較機械,但慢慢的就流暢了。流暢只是時間問題。時間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勤奮就可以了。初級變形,則強度要夠,這樣才看得清楚,之後再去排序,做自然。我們現在學書法,有的一開始就強調書寫性,這往往和技術學習背道而馳。書寫性容易形成習慣,很難改。
張羽翔 臨王羲之《姨母帖》 34X34cm
墨色變化一般都是漸變,而不是突兀。如果每個字都變,那就「花」了。自己得做到心裡有數才行。就我個人來講,我偏重於用黑一點的墨。書法家雅淡,是淡,不是灰。雅淡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淡墨。字距拉開,製造一些空靈,也是一種雅淡。開始學習的時候,淡墨和枯筆盡量先不要多用,枯筆的難度還是很高的。要慎用淡墨,慎用虛筆、枯筆。
線條質感是應該放在最後一個階段的,開始學習的時候,還是要把線性做好,把筆勢等做好
張羽翔 臨王羲之《積雪凝寒帖》 34X34cm
動靜的對比度要適當,不要靜的不夠靜,動的也不夠動。內齊和外齊比較適合於寫大篆。寫民間的東西,好處在於目前還沒有一個相對完美的標準,也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標準,則自由度比較大。即使寫的不像,也不容易讓人覺得不合適。如果寫王羲之,稍微有一點不像,就被人家看出來了。因為對二王的審美標準已經形成了,稍有差池,就顯得不完美了。
對聯的落款不要太常規,對聯的配款很重要。正文是一種書體,落款又是一種書體,會讓人感覺有兩套功夫。所以,要學會鍛煉落長款。在落款的可讀性上做文章(多發揮自己抒情的優勢),要嘗試走別人不走的路(不走尋常路)。正文靜的,落款就要活潑一點為好。
張羽翔 臨王羲之《奉橘帖》 34X34cm
整幅作品應該有一個主調,方的主調或者長的主調或者圓的主調(有一個主旋律),其它的為輔,不能看不出主調,感覺無序,這樣的話,變化、對比反倒沒有了(主沒有,剛次也顯不出來了)。要有明確的中心,做到意識清晰。
要增強「造形」能力,這和臨帖能力是兩個概念。比如說我們下去體驗生活,也是提煉出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部分。臨摹就是寫生。美術方面、文學方面有多少「寫生」的方式,我們就有多少種臨摹的方法,臨摹的目的就是喚起某一種感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取捨」。忠實的臨摹比較適合初級的過程,我們要的是怎麼處理的好,怎麼獲得個性的過程。
行草書章法的完整性非常重要,不要一段一段的很明顯的體現出來。要在打草稿時,找到一個中心點,這個點應該在整幅作品的中上部,處於視覺的中間位置。所以,這個位置應該是表現的主體部分。可以現將中間的那部分突出出來,然後再向四維擴散。
行草書的創作要特別注意「連斷」和「虛實」。一個作品中,可以「斷」(或連)為主,輔以「連」(或斷)。如,中間主體部分為連,那麼兩側要以斷為主,反之亦然。也就是要確定一個主次的問題。同時,在落款的時候,連斷也要注意和正文相合。
對於斷來講,可以通過碎筆或拉大字距來實現。如果作品的中心是斷,那麼斷的部分可以略去行草書的提按變化,純用等粗的實線來表現,這樣,斷的部分就形成了「靜」的感覺,而連的部分就有了動的感覺,「動靜相生」。
張羽翔 行書辛棄疾《青玉案》
一篇作品中,「主重」、「次重」和「再次重」要分清楚,長的筆畫出現一次就夠了。我們在臨帖時,也要注意這些問題,可以對原帖進行這樣公式化的臨寫。寫隸書時,一定要注意「連斷」與「展促」變化。對於同樣的筆畫,應當掌握兩種或以上的寫法,這樣才會有變化出現。在臨寫隸書時,也可按照上面的要求對字帖進行「重組」。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Anna
責編 | 凌晨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