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盛唐人面對選擇的時候就是這樣霸氣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幾句非常提氣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其中之一。唐人與漢朝人同樣霸氣,面對大食和吐蕃的入侵,依附唐王朝的小國無力支撐,「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唐軍出馬,屠滅敵人三城,吐蕃、大食等國退避三舍,一仗打出了數年和平。
這才是有擔當、有自信的大國思維方式,這才是霸氣的大唐。
說這句話的人叫張孝嵩,後來晚唐時期復西域十一州的歸義軍領袖張義潮就是他的後人。
【野史中張孝嵩的兩個小故事】
張孝嵩,又名張嵩,河南南陽人,身長七尺、儀錶堂堂,進士出身,是個一心建功立業的文人。史書上對張孝嵩的青年時期經歷記載不多,只能從唐代筆記小說《朝野僉載》中的兩個小故事當中感受張孝嵩的為人和做事風格。
《朝野僉載》畢竟不是正史,僅供參考。
第一個故事是武則天時期,張孝嵩還在御史台苦熬資歷。幾個當時出名的酷吏,都是御史,京城中號稱「三豹」,是索元禮、來俊臣等「後起之秀」的老師輩。張孝嵩與他們同為御史,審案時候把犯人的雙腿都打斷了,「膝骨落地,兩腳俱攣」。犯人認罪要被處死,有人說重傷病在身不宜行刑,張孝嵩大怒,「當初犯罪的時候怎麼不想著會斷腿!」於是派了兩個人,把犯人抬到集市上處斬。
這個故事在正史當中並無記載,但古代成為酷吏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以折磨人為樂趣,並通過折磨人獲得政治上的進步;另一種就是真正的嫉惡如仇,對於價值觀不一致的敵人就如嚴冬般殘酷無情。
第二個故事是武則天后期,當時有個嘴很損的人叫魏光,不過是正八品上的左拾遺,芝麻綠豆大的小官,竟然給當朝人士遍起外號。
比如後來的名相姚崇個子高走路快,被稱為「趕蛇鸛雀」;當時的黃門侍郎、後來的「伴食宰相」盧懷慎總是低頭向下看,被稱為「覷鼠貓兒」;個矮黑丑的被稱為「煙熏地術」,又黑又胖的被稱為「飽葚母豬」。
給張孝嵩起的外號是「小村方相」,大概意思是小村子裡裝神弄鬼的騙子,說張孝嵩在自己的地頭上還能唬唬人,但本事不高。雖然刻薄,但並未從生理缺陷入手,很有可能這是對張孝嵩比較確切的評價。
這人因為嘴太損,被貶到了廣東新興縣當了一個九品的縣尉,估計是一生終老嶺南了。
【不知算正史、還是野史、或者是小說,張孝嵩屠龍的故事】
開元三年,在朝中苦熬多年的張孝嵩終於有機會去西域一展抱負了,在這些以建功立業為理想的文人當中,這是少有的能夠真正去邊境的機會。
於是,張孝嵩出發之前,張九齡、韓休、崔沔、王翰、胡皓、賀知章等他的一群文人好友都去送別,按唐人友人送別的陋習,沒準就是灞橋折柳,並集體作詩,形成了一部詩集《朝英集》。
張孝嵩在西域的第一個官職是沙州刺史,沙州就是現在的敦煌,這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門戶所在,是聯通西域和中原的西北重鎮。
(敦煌月牙泉)
沙州州城西八十五里處,有一處玉女泉,號稱有神仙,每年索要童男童女二人祭祀,如果不從,則會降下冰雹霜凍,當地百姓深受其害。
張孝嵩得知此事後大怒,「豈有妖怪害我生靈!」率軍隊來到泉邊,擺放了一些酒肉禱告請神出現,結果神仙不出來。張孝嵩又是大怒,說你要再不現身,我就用污穢之物倒入泉中、並用砂石填平此泉。
「其神怕俱,乃現一龍,身長數丈,出現就壇,嗜於牲酒,久而不去。」
張孝嵩偷偷拿起弓箭,一箭正中龍喉,隨即拔劍斬下龍頭,龍的身體消失在泉水中。張孝嵩令軍士融化銅鐵,把銅鐵汁倒入泉中,龍屍騰空而去,在州城西二里處留下兩根肋骨。張孝嵩恐怕有後患,就在肋骨上建了兩座浮屠塔,當地人稱為龍肋佛圖。
張孝嵩派人把龍頭送給了李隆基,李隆基大喜,割下龍舌賜給了張孝嵩。後來張孝嵩的後人鎮守沙州,被稱為龍舌張氏。張氏家族在沙州一直是大族,並出了張義潮這位歸義大豪。
似乎是玄幻或者仙俠小說,這個故事來自敦煌出土文獻《敦煌錄》,在《太平廣記》中還有其他版本,大體上意思都差不多,總之是屠龍了。如果故事是真的,那麼這種遠古生物離滅絕又近了一步。
故事明顯有虛構的成分,但既然是傳說,估計應該有些起碼的依據,比如當地以活人祭祀的陋習應該是存在的,張孝嵩剷除了這種陋習,並加以演繹以引導群眾,這種解釋應該更貼近現實。
(敦煌魔鬼城)
【以下內容都是正史】
開元三年,張孝嵩奉命巡察西域,李隆基允許他「便宜從事」。(應該是張孝嵩以監察御史的本官巡察西域,沙州刺史是臨時任命的職位,唐時經常有這種外派的官員臨時提升幾級的情況。)
西域一國名為枝汗那,就是漢時的烏孫,按描述應該是位於中亞,屬於大食、吐蕃和大唐勢力交界的地方,歸附大唐已經多年。
吐蕃和大食共同支持阿了達為國王,原來的國王抵擋不住,跑到安西都護府求援。張孝嵩正在安西,對當時的安西都護呂休璟說:
「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
於是,張孝嵩率領附近的戎族部落兵馬萬餘人,離開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西行數千里,連下數百城長驅直進,直撲阿了達王所在地。張孝嵩親自身披鎧甲指揮作戰,一天之內「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
戰後張孝嵩向各國傳檄,大食、康居、大宛、罽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張孝嵩在石頭上刻下戰功後回了安西。
這可是正史當中明文記載的,來自《資治通鑒》,分量比剛才的《朝野僉載》、《太平廣記》重多了。
張孝嵩一介文官,不但敢戰,還敢親自隨同部隊遠征數千里、親臨戰鬥一線,尤其還是以異族士兵為主力。史書上的寥寥數字,細細品味,這裡面有大量的組織、協調、策劃的工作需要做,並非僅憑勇氣就能做到的。
當時的張孝嵩只是一個監察御史,正八品上,即使有李隆基「便宜行事」的聖旨,能夠立下如此大功,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與張孝嵩相比,後來宋朝的文官簡直是弱爆了。
(西域風光)
【西域十年】
但張孝嵩並未因此受到獎勵,反而被人舉報貪污關入獄中,後來被貶靈州兵曹參軍,成了一個從八品下或者正九品上的小官。從剛才幾個故事中表現出的張孝嵩性格,他應該是個很直的人,得罪人被誣陷的可能性較大。
之後史書上有幾年的空白,張孝嵩再次出現就已經是開元十年,職務已經是北庭節度使了。根據近年出土張孝嵩後人的墓志銘,初步可以判斷張孝嵩是開元六年或七年升任的北庭節度使。
從八九品的小官一躍成為至少二品的封疆大吏,又沒有其他戰爭記錄,只能是之前被貶官是冤假錯案,至少是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並憑藉開元三年破敵的戰功才能升遷得這麼快。
這次是勃律國,也是吐蕃、大唐交界處的西域小國,是吐蕃攻打安西四鎮的必經之地。開元十年,吐蕃來攻小勃律國,國王向張孝嵩求援,信中說「勃律是大唐的西門,一旦失守,西域各國只能依附吐蕃了。」這個國王看來對張孝嵩的過去並不了解,不知道張孝嵩多年前就已經體現出這種戰略眼光和戰鬥的決心了。
於是,張孝嵩派遣手下的疏勒副使張思禮率領唐軍步騎四千出征,與勃律國共同夾擊吐蕃軍隊,擊敗吐蕃,收復九座城池,並在附近駐軍。
這是史書上張孝嵩僅有的兩次戰鬥經歷的第二次。
其餘對張孝嵩的介紹就非常的籠統,只說「勸田訓士,府庫盈饒」,並說張孝嵩是歷任安西都護中以政績著稱的幾個人之一,在西域夷人當中很有威信。其他人包括田揚名、郭元振、杜暹等,後二人離開安西後都當上了宰相。
開元十二年,張孝嵩從安西都護任上離職,改任太原府尹,接替他位置的是杜暹。從北庭都護轉任安西都護應該就是因為小勃律國擊敗吐蕃的戰功,並獲封南陽郡公。
開元十四年冬,張孝嵩再次赴西域,但應當是臨時性的,仍然保留太原尹位置,並作《雲中古城賦》,《全唐文》當中有全文記載。其中兩句是「人生榮耀當及時,白髮須臾亂如絲。君不見魏都行樂處,只今空有野風吹。」這時,張孝嵩估計已經白髮蒼蒼了。
(西域風光)
張孝嵩在太原尹任上去世,具體時間不詳,享年壽數不詳,死因不詳,只留下一部《張孝嵩集》文集的名字。
不知道還有多少像張孝嵩這樣不起眼的人物,做出了了不起的功績,卻在史書上被一筆帶過,有些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這就是盛唐。
※歐美罕見老照片:宋美齡與羅斯福夫人合影,肯尼迪和傑奎琳熱戀
※朱大可:中國神界的戰爭和希臘神話有什麼區別?
TAG:小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