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肚痛」寫下一書法,專家嫌棄後丟垃圾桶,如今價值超3億元
說到書法,不少人想到的是歷史上鼎鼎大名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換句話說《蘭亭序》、書法、王羲之已經融為了一體,只要提到這三個詞,人人都能想到另外一次詞語。可王羲之到底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書法傑作呢?準確的說,東晉時期王羲之的真跡流傳到今天的寥寥無幾,唯一一件疑似真跡還流失到了日本。至於為何不能夠流傳到今天呢?收藏家馬未都曾就直接說過「時間太久了,紙質書法根本不可能保存那麼久」,也就是說今天所說的王羲之說法基本都是後人臨摹的,但臨摹得很出神,因此被當做真跡對待。
王羲之作品的摹本除了《蘭亭序》被當做真跡對待之外,收藏於上海博物館,並且是鎮館之寶之一的《上虞帖》也是重要的一件。這古書帖又名《夜來腹痛帖》,顧名思義這是王羲之半夜肚痛後寫下來的,原文如下: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當時的王羲之已經步入晚年,成為了現代人眼中的「老人」,然而這名老人因為肚痛睡不著寫下的書法,在千百年後居然受到了世人的嫌棄,隨後又成為了價值連城的寶貝。要知道,只要是王羲之之物,歷代以來都會被文人墨客重視。根據古書帖上的印章以及題字可以看到宋徽宗的泥金書籤題「晉王羲之上虞帖」等歷代名人的題字。明朝時期,古書帖被藏於晉王府,清嘉慶時為翰林商載所收藏。而古書畫遭人嫌棄則是在建國後。
1969年,有關文物工作者從民間「徵集」文物,包括《上虞帖》在內的大批文物被調往上海博物館,不過當時的專家對這書法好像沒有多大的興趣,認為這不是王羲之真跡,而是「贗品」後就被當成垃圾丟在「垃圾桶」裡面。3年後的1972年,有專家在整理文物是,發現文物倉庫中一個陳舊的「垃圾桶」裡面都是廢紙、廢書以及寫有「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簽的書帖,當時發現專家萬育仁就覺得此物非同尋常,隨後經過重新鑒定後證實這是王羲之《上虞帖》的唐摹本。
別說這是不是與王羲之有關的書法,只要說是唐代時期的字畫,那都是非同尋常的文物。可惜的是,《上虞帖》因為在「垃圾桶」中待了3年而無人問津,導致文物嚴重的損壞,毫不誇張的說,千年以來,破壞這古書帖最嚴重的時期就是被當成垃圾的這3年。後來,嚴桂榮等著名古字畫專家經過長時間修復後,最終採用了「火燒法」將破碎、有將近20處損壞的《上虞帖》唐摹本修復,古書法才能重現世間,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重要文物。
或許有不少人覺得,這所謂的古字畫其實沒有實在的歷史意義,有的只是被炒作的藝術價值。其實不然,文物代表的是歷史與文化,而字畫更是直接表現出了歷史的傳承。也有不少人可能會好奇,王羲之晚年時期因為肚痛留下《上虞帖》的市場價值到底多少呢?按理說國家文物是不能以金錢來衡量的,但這《上虞帖》如今價值絕對遠超3億元人民幣。要知道,在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夜場上,王羲之的草書《平安帖》唐代摹本被拍出了3.08億元的天價。而這歷史名氣不亞於《平安帖》的《上虞帖》若是允許被拍賣,其價格必定遠超3億元。
TAG:文物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