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皇宮壕得多霸氣!此每家都有的小物件在其宮中強勢變身高富貴
作者:M·辰
#俄羅斯篇-E#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以及亞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一直走到今天的歐洲系列。現在,2019重頭戲「歐洲系列(一)——俄羅斯篇正在進行中。小夥伴們,速度圍觀啦!(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前面說到:冬宮博物館曾經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宮;1852年冬宮作為藝術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現如今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今天,咱們繼續以圖集的形式觀覽冬宮。
本期圖集主題——古典富麗的冬宮燭台。
(全文圖片除特別註明外皆為冬宮博物館,不再復注)
十八世紀時,俄羅斯最普及的照明器具是燭台。冬宮作為俄帝國時代的皇宮其奢華富麗的程度透過其宮中的各種豪華燭台可見一斑。
燭台一般由底座、枝柄以及蠟燭台三部分組成。冬宮所使用的燭台大多是以金屬製作並在其上進行各種裝飾。由於當時俄國宮廷貴族的宮殿裝飾風格緊隨歐洲流行時尚,故而其傢具、擺件等都帶有明顯的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如上圖中的燭台)。
燭台的由來
人類在沒有電燈之前,一直是以「油」燈照亮著漫漫長夜(人類在十九世紀中葉才用上電燈)。
遠古時期,人類最早的照明來自於天火。古人看到雷電引燃了樹木,於是就用燃燒的樹枝架起了火堆。火堆是人類最早製作的照明物。
後來,古人將動植物的油脂塗抹在樹枝上並將其點燃,製作出了人類的第一個移動照明用具——火把。(這算是移動終端的鼻祖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未爇曰燋,執之曰燭…」。即:未燃的火把稱為「燋」,用手拿著的燃燒的火把謂之「燭」,也就是說,「燭」的本意是「燃燒的火把」。
「燭」字為什麼是「火」 「蟲」?
最早,甲骨文中的「燭」字,它的「火」字旁看上去就像是一堆正在燃燒的樹枝,而另一旁則畫了一個毛毛蟲樣的象形畫,它表示蟲子的油脂塗在樹枝上形成了燭(火把)。
甲骨文的「燭」字歷經篆、隸、楷(電腦無此四種字體)文字的發展與演變過程,最終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簡化字「燭」。
人類由野外生存轉為室(穴、洞)居後,燭(火把)顯然不適用新的生活環境,於是,「油」燈(蠟燭)誕生了——人們將蘆葦插在融化的牛脂里做成「燈芯草蠟燭」。這種蠟燭的體積要比火把小得多。考古學家們在埃及、希臘、羅馬的古遺存中都發現了這種油脂蠟燭。
之後,人類在使用蠟燭的過程中逐步解決了冒黑煙(加罩)、燭淚接收(加燭台)、不易攜帶(製成固體蠟燭)等問題,最終製造出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環保、清潔、攜帶型蠟燭。
上圖,中國秦代陶燈(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始皇陵出土),展示了燭台最基本的結構:底座、枝柄、蠟燭台。隨著社會的發展,燭台在此基礎上由簡單到複雜添加了越來越多的裝飾。
由上圖可見,此中國東漢綠釉孔雀陶燈(公元25—220年,河南省三門峽出土)較之前圖的秦代陶燈,在對燭台的裝飾上已然繁複了許多。
相比中國燭台造型的變化進程,歐洲燭台的造型與裝飾的步子邁的要大得多,這或許跟歐洲人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有關。
歐洲燭台的造型與裝飾變化依然遵循了由簡至繁的過程。上圖中的燭台相對來說還不算太花哨繁複。
由金、木、琺琅、瓷器、寶石等裝飾的燭台。
吊式燭台
雕像燭台
雕像燭台(細節)
雕像燭台
雕像燭台
吊式燭台
燭台,這樣一個幾乎人人家裡都有的小物件,因為換了場景來到了俄羅斯皇宮,其身姿也立馬強勢變身成了高大上、富貴美。嘿嘿,主人霸氣,附屬亦彪悍!
【註:#俄羅斯篇—A,B,C…#系列以圖片、視頻為主,用作正文#俄羅斯篇—1,2,3…(文字為主)#的補充。三種形式多視角為您展示精彩冬宮】
※俄羅斯皇宮所藏這件巨大寶物,曾動用100餘匹馬牽拉運送
※著名博物館鎮館之寶天天曬太陽,觀眾吐槽這是要讓達芬奇現形?
TAG:走遍世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