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王之渙的一首送別詩,質樸明快,平凡的語句卻流動著真情

王之渙的一首送別詩,質樸明快,平凡的語句卻流動著真情

一首好詩不一定要慷慨激昂,也不必非要引經據典,只要詩人能以真情感動讀者,讓大家感受到主人公內心噴薄的情感,並如同身臨其境般地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即使跨越時空,也能雅俗共賞,那麼這就是一首劃時代的作品。唐代才子王之渙用他質樸明快的語言,抒寫了一次離別,平凡的語句卻流動著真情。

九日送別

唐代: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是盛唐時著名詩人,他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王之渙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

5年後唐朝政府在薊北置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薊置州不久,王之渙再次遊歷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此時上官致情攜弟子隱居此地。兩人相見不僅分外驚喜,而且相互嗟嘆不已,第二天王之渙辭友還鄉,上官致情也將攜弟子遠行,這首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上官致情是一位落第的書生,多次科考不中讓他心灰意冷,乾脆放棄仕途。在王昌齡的幫助下他開館授徒,以此養家糊口。由於他的學問功底紮實,老友的學館還算能夠維持,有時還一度很興旺。

詩人故地重遊,時逢秋天,薊北的秋風蕭瑟,鴻飛霜降,雖然菊花盛開,卻遊人稀少,當年一起登高望遠的故人更是毫無蹤跡,讓詩人連聲感嘆,「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能在此遇到老朋友既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也感到非常意外。

詩人高興是因為多年不見,老友還身體健康,彼此依然還能記得對方,不知下次再見又是何年。意外的是當年他們在一起喝酒時,對方雖然比他大一些,但精神抖擻、臉色紅潤,如今相見卻感到他總是垂頭喪氣,三句話未說完就接著一聲嘆息,一定是遇到很多煩心事。

兩人一起找了一個小酒館,點上幾樣炒菜,熱上一壺酒。店主人居然還認識這位大詩人王之渙,特地送了幾個涼碟,又囑咐小二去魚市採購一些上等的海鮮,為他們下酒。兩位老友於是邊喝邊聊,彼此安慰對方,也互相鼓勵。酒過三巡,話也漸漸地多了,情感更是如潮水噴涌欲出。

不過還是老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詩人站起身來,倒盡壺中最後兩杯酒,舉起酒杯,傷感地說,「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我們一起飲完這杯菊花酒,也許明日,你我就像這隨風漂泊無定的斷蓬一樣,不知道飛向何方。

從意外相逢,到同飲菊花酒,再到揮手分別,兩人心裡都各自壓著一層霜,幾杯菊花酒落肚,又如何可以將其化解得開!一首詩就像一部悲劇,開始於適逢其會,猝不及防;結束於花開兩朵,天各一方。一首詩也描寫了兩個人的半生,一個是剛毅不屈,一個是惆悵落魄,不同的生活經歷,相同的失意心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張耒路過嵩山留下一首詩,前3句充分渲染,最後7個字造語新奇
趙翼最經典的一首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