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好學生、差等生、小機靈鬼,三種媽媽教出三種孩子,你是哪種?

好學生、差等生、小機靈鬼,三種媽媽教出三種孩子,你是哪種?

小蓉是一名初中老師,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從一個學生的表現,就能看出背後家長的樣子。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家長造就了什麼樣的孩子。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比我們以為的要深遠的多。

優秀生麗麗,是那種每次考試穩居前三,上課認真聽講,作業按時完成,聰明好學還聽老師話的學生。這種學生對大部分老師老說,都很省心,但僅限於學習。

好學生麗麗總是獨來獨往,一放學就被媽媽接去不同的督導班,一到周末更是被安排的滴水不漏。麗麗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交朋友,她在本該跟朋友一起分享小秘密的年紀,忙碌的穿梭在學校、家裡、輔導班三點一線。長此以往,麗麗的性格變得愈發怪異,進入青春期之後,更是叛逆的沒法接近。

麗麗媽是一個職場精英,對麗麗的學業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劃,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層出不窮的輔導課。她把麗麗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甚至為了保證按時完成這些規劃,包攬了麗麗所有與學習無關的生活瑣事,完全把麗麗培養成了一個一心以學習為主的"學習機器"。

受母親的影響,麗麗慢慢形成了這種認知,以為只有學習是重要的,成了一個只會學習的小孩,她沒有朋友,愛生病,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一遇到事情就慌亂無措只會哭泣。青春期之後,麗麗發現她跟同學們不一樣,於是這就成了麗麗叛逆期的爆發點。

麗麗媽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父母最愛說的一句話:我是為你好。

於是麗麗媽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用成年人的方式安排著孩子麗麗的生活,用媽媽的身份操縱著孩子的人生。她擅自安排著麗麗的生活,沒有問麗麗願不願意,也沒有問麗麗開不開心,小小的年紀能不能承受的住。

總是以為愛就是要給你最好的,而常常忽略,我們以自己認為最好的給到孩子,卻沒有問,在孩子眼裡,什麼才是最好的東西。愛是自由,不是包辦不是束縛。

與麗麗媽截然相反的一種是,"放養"媽媽

成績穩居倒數的明明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

明明是班上最讓老師頭疼的學生,成績拖後腿,上課搗亂紀律,自由散漫並且屢教不敢。

而造成明明這種現狀的,恰恰是因為他的母親。

明明媽是一個自由職業者,她喜歡自由,認為的自由就是"放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她從不過問明明的學習,不約束明明看電視玩遊戲的時間,當然也不會督促明明完成作業。她認為這就是自由,她愛明明,所以要給明明最大的自由。

可是入學後的明明,卻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最明顯的就是,學習上明明跟不上班裡同學的進度,其他同學會的明明一問三不知,成績頻頻亮紅燈。再加上自由散漫慣了,上課時注意力也很難集中,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老師與明明媽媽談話,希望能多監督明明的學習,卻遭到了明明強烈的抗拒

明明媽很苦惱,難道她給孩子自由是錯了嗎?

明明媽一直對孩子採取放養教育,她以為這就是自由,讓明明不想學習就不學習,不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做。可是進入班級之後,他面對的卻是必須學習這個現狀,這樣的矛盾衝突讓明明造成一種困擾,為什麼之前不想學習就可以不學,現在卻不行了呢。這樣的困擾直接導致的就是,直接對抗。

給他愛不行,給自由也不行,那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朋友菲菲的兒子悠悠是一個非常好玩的小孩,說他好玩是因為,他是在這個敏感的年紀活得鮮少有的坦然的一個孩子。眼睛亮亮的,鬼點子特別多,與你討論起問題來一套一套的。我問菲菲怎麼把孩子帶的這麼好的。

她說其實很簡單,我沒有把他當一個孩子對待。

我們以經驗豐富的過來人身份,站在家長的身角度,在這種條件下的溝通,顯然是不對等的身,這種不對等使得溝通在一開始就有錯位,這種錯位會擋住我們的視線,讓我們很難看到產生問題的本質原因。

孩子其實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如果我們從一開始的位置就不對等,那麼看到的自然也就不夠真實。

菲菲說,在跟孩子溝通時,我很少會用父母的身份去要求或者指導孩子應該怎樣,大部分的時候,我把自己作為他的朋友,以一種探討商量的口吻,去跟孩子溝通。我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當成我的朋友,需要幫忙時候我會求助他,我做錯了的時候,也會主動認錯,遇到自己解釋不清的問題,也不會敷衍他,告訴他我也不知道,並試著啟發他自己去找尋答案。

我還記得,每次我找孩子幫忙時,他都會非常開心。我給他說我也不會的時候,他從來也不惱,反而特別想要自己找出答案來告訴我。我覺得,他能感受到,我沒有把他當一個孩子,而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從幫助我做一些事情,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中,獲得一種成就感,我覺得這是帶孩子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時候我們都會忽略掉,孩子在是你的孩子之外,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獲得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獲得的存在感、價值感、以及成就感,而不是一開始就是你的附屬品,或者一個弱勢體。孩子心理建築的大部分都來自於這份成績感和價值感,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這一點。

在面對孩子時,試著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然後再用成年的大腦去剖析,最後再用孩子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傳達給孩子。這大概是作為父母,能給他們最好的引導了吧。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足夠多的耐心。

當麗麗媽放下那麼急功近利的心態時,她開始帶麗麗出去散步,出去看不同的風景。讓她看到這個世界除了學習還有其他好玩有趣的事情,她開始尋求麗麗的意見,報輔導班之前,選興趣課之前,都會詢問她的看法,自己做錯了的時候,她也會第一時間開始認錯。她讓麗麗看到,媽媽也是一個跟她一樣會犯錯的人,他們在一個平等的地位,這樣的相處下來,麗麗更願意與她說話了。

而明明媽媽卻沒有那麼順利,之前放養時間太長,明明性子野了,想要讓他接受約束,費了很大的功夫。

不管是明明媽還是麗麗媽媽,無疑都表明了一點,父母的做法,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長此以往,你看到的孩子的樣子,就是你現階段的狀態,在你不滿意孩子的現狀時,可以先自我反省下自己現階段的狀態,而不是一味的以一個父母的身份來自以為的教育孩子。教育也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養育其實是一個互相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會在彼此身上獲得成長。最後,希望每一個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能養出更好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嬰說事 的精彩文章:

常對孩子說這三個字,孩子一定有出息,可惜很多家長卻說不出口
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錯,這個人才是寶寶教育的先行者

TAG:母嬰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