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 盆景的舍利製作
樹木的」舍利」原本來自於天然。有些樹種生性頑強,千百年歷經大自然的風雨侵襲、冰雪交加、雷電摧殘,一部分枝幹枯萎凋零形成自然的枯乾殘枝,即所謂「舍利」,但樹仍不死,頑強生長,這是一種生命的贊禮,不屈的抗爭,無聲的《命運交響曲》。正因如此,每每我們見到黃山之松、嵩岳之柏、孔府之林時無不為這種與天抗爭、堅毅不拔、自強不息的不屈精神所傾倒!
「舍利」一詞來源於佛教。是梵語Saria的音譯,意思是「身骨」,也稱「靈骨」或「堅固子」,由佛教的高僧大得圓寂以後火化而產生,為佛教至高聖物。
日本盆景界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一種盆景技法廣泛運用於松柏盆景的製作。其初衷可能也是使普通素材通過舍利的製作,升華它的作品品味。其實,中國古代、近代的盆景和繪畫作品用枯乾和枯枝點綴樹木已非常普遍,明代的《十竹齋書畫譜》、清代的《芥子園畫譜》都有不少此類畫本。以至於《日本盆景通史》記載,「舊本人初學做盆景無不先仿照此書」。在盆景製作方面清末盆景家胡炳章、民國盆景大師周瘦鵑皆擅長用枯木技藝製作松柏梅盆景。故而,我們認為,舍利干(或稱枯木技藝)製作技藝本源於中國,是樹木盆景創造中的一種藝術形象創造,它所表現的是樹榦枯死部分的木質風化現象。白骨化的舍利干同綠蔭蔥鬱的枝葉,形成了枯榮共存的鮮明藝術反差,更增添了盆景的藝術魅力,是一種較好的盆景製作的藝術形式。
盆景中的舍利,一部分來自於自然形成,本身就彰示著它的無限的自然之美,這是盆景中難得的佳品;一部分盆景品味平淡,通過適當的舍利製作,強化了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增加了它的滄桑感,大大地提升了樹的品質,這種方法是值得提倡的;還有一部分素材本身就有一些缺陷,不符合盆景創作的審美標準,通過舍利的製作,去掉了不足之處,變成了可以觀賞的作品,這也無可厚非。
不過,我們反對那種未對素材進行細緻地觀察,反覆地推敲、科學地論證就貿然下手;也反對動輒掏心剔骨、剝皮抽筋的做法;更反對那種為舍利而舍利,見松即神枝、遇柏必舍利,千樹一面、滿目瘡痍的片面的製作方法。我們提倡對任何一個素材都要採取因材施作、合理運用方法,能不做舍利的盡量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也最好不做。
另外,建議盆景的初學者,在對自己的製作水平沒有一定的把握之前,千萬不要盲目動手、妄加斧斤、刻意追求所謂」凄美「風格、盲目地模仿名家作品的製作。多看看成功的作品、多學習製作理論、多讀一讀專業盆景雜誌、積累好專業素養,三年後再說,否則一下手就會成千古恨!
鳴謝:感謝張小平老師供稿分享!
嶺南盆景公眾號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ID: lnpjsj
點擊進入
嶺南盆景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
盆景交流:微信lnpj179
書畫商務:微信tyzw178
※「五一」來均安,原汁原味的嶺南盆景讓您一飽眼福!
※魅力無窮的戈壁石
TAG:嶺南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