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黃庭堅的一首禪詩,飽含了禪悟的理性,最後10個字妙筆生花

黃庭堅的一首禪詩,飽含了禪悟的理性,最後10個字妙筆生花

儒者崇尚山水之樂,並從中體悟大道;禪者也喜歡徜徉山水,更能於此參悟佛理,他們主張順應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加予改造,使之超以象外、動靜相參,虛實可互補、空靈而蕭疏。下面這首詩,正是作者在欣賞山水的愉悅中,得到了心靈的凈化,體現了飽含禪悟的理性精神。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

宋代:黃庭堅

萬事同一機,多慮乃禪病。

排悶有新詩,忘蹄出兔徑。

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

黃庭堅的故鄉江西修水是南宗禪的發源地,後來他拜在南宗黃龍派祖心禪師門下,深得黃龍派真傳。黃龍派提出了息心的概念,主張止息一切欲求之心,認為平常心是道,無思慮是佛。黃庭堅也主張要學習青竹的內心空靈,又通體有節,他在詩中曾這樣寫道,「胸中有度擇人,事上無心活身。」

這首詩闡述了黃庭堅對修行的一些看法,他認為「萬事同一機,多慮乃禪病。」詩人首先指出天下萬事道理相似,「多慮」乃是習禪者的大忌。禪師們曾說,佛者本心清凈,法者能心光明,道者處處無礙凈光。而三者又都有共同的特點,皆是空白,而無實有。

頷聯引用了典故,「忘蹄」出自《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說,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領會了思想,就可以忘掉語言。詩人告訴大家,愁悶的時候可以賦寫新詩;而一旦理解了一個道理,或是學會了一種本領,就可以不必拘泥於此了。

另一個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修行者一旦覺悟,就可以超出狹隘的境界,也能輕鬆地消除很多業障,就像成語遊刃有餘,說明黃庭堅對禪宗的理論和思想了如指掌,引經據典十分自然,在詩中表達出來毫無雕琢的痕迹。

頸聯採用比興手法,並化用佛經中的語錄,「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黃庭堅在這裡是想說,花與泥俱是出於一池,並非泥外有花;同樣喜與嗔俱出於一性,非嗔外有喜。一旦世人領悟此意,即見得觀物之妙。

最後兩句是生花妙筆,也是化用王安石的詩句,「俯窺憐綠凈,小立佇幽香。」黃庭堅改動一字,卻表達出一種憧憬的心情。詩人主張「虛心觀萬物,險易極變態」,當一個人內心空靈,拋開一切私心雜念,「心與晚色靜」,才能接受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將變化無常的世事瞭然於胸,也只有本心清凈,才能達到頓悟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在當時廣為傳頌,蘇軾曾將此詩刻於石上
陸遊很經典的一首詩,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