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對黃河的治理,宋元以前疏堵結合,明清蓄清刷黃束水攻沙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它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渠,幹流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七十五萬餘平方公里。黃河的上游區域流經高山草原區,地勢高竣,河水較清。黃河的中游流經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這裡地質構造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的主要來沙區。
黃河下游,河行地上,兩側大堤約束,特別是鄭州以下,基本沒有支流匯人,是黃河泥沙的沉降段和輸移通道。由於黃河下游幹流具有易決、善遷的特點,歷史上曾給下游地區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兩千多年來我國人民對黃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治理工作,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治黃專家。他們的治黃思想和治黃技術對今天的黃河治理仍有借鑒作用。
王景治河又堵又疏
東漢以前人們對黃河的治理主要以疏導為主。這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大禹時代。據《史記》載大禹治水的方法是「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油,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人于海」。西漢末期由於黃河已經成為地上河,每遇暴雨就決堤,給兩岸造成深重災難,特別是公元十一年河決魏郡,東流人海,其勢不能再回舊道。
於是在永平十二年(公元元九年),東漢朝廷派王景治河,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以各種當時可能採取的技術措施,開鑿山阜高地,破除舊河道中的阻水工程,堵絕橫向串溝,修築千里堤防,疏浚淤塞的汴渠,自上而下對黃河、汴渠進行了治理。特別是在汴口治理中,創造性地採取了「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的措施,交替從河中引水人汴,從而改善了汴口水門工程,做到了河、汴分流。
其方法就是在新河道的兩側築千里長堤,直達海口,收決雍積,讓黃河下游仍行地下。此次治理雖然以堵為主,實際是從疏出發進行的。自此以後形成了黃河800年的安流期。北宋時期治河仍以築堤、堵口和開引河、減河為主導思想,也就是修築加固黃河下游段大堤,堵塞大堤決口,使河水沿主河道運行,開鑿新河引出河水,以減弱黃河水勢對大堤的威脅。
上述方法雖在整個北宋時代都進行嘗試,但由於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對黃河水沙運行規律認識不清,再加上北宋統治者治河的目的不在於防洪防災而在於以河界敵,防止北方敵國的南下入侵,正如魏源在《籌河篇》中所述「北宋河益北徙,幾復故道,宋人恐河人契丹境,則南朝失險,故興六塔二股河,欲挽之使東,又不知講求漯Jil故道,其弊在於以河界敵,志不治何也」,其治河成效甚微。
明清時期蓄清刷黃,束水攻沙
明清兩代總結前代治河經驗,認識到治黃必先治沙,以及黃河水流的運行規律,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方略,也就是根據水流速度快則挾沙能力強,挾沙能力強則河床不淤積,河床不淤泥積則無決口之災,從而保證黃河的穩定。此思想最早由西漢末年的張式提出。他認為「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可各順從其性,毋復灌溉,則百川流行,水道自利」。到了明代萬曆年問,河南虞城的一位秀才根據他對黃河的觀察,進一步提出「如欲北深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南深則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則南北兩堤束之,沖中間焉,而中自深。」
他的思想後為明清兩代的治河專家所接受,並在治河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明代潘季馴根據束水攻沙思想,提出「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沖刷乎河底」的治河方針,進行大規模的堤防建設,比較徹底地整治了徐州至淮安問的河段,以及洪澤湖東堤淮揚運河和南旺一帶水道,使黃河出現了「清口方暢,清連數年」,河道無大串的相對安流時段。
清代以靳輔為代表的治河專家,在治河思想上繼承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思想,並把這種思想應於治河實踐中去,修建系統的堤防以及附屬的閘壩工程,並實行堤防每年加固制度,其結果是堤防建設的規模和速度都有很大發展,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不僅徐州至淮安以東修築了兩道高厚的大堤,大部分地段修築了雙重堤防,而且在徐州以上至開封以下的河段,逐步修築了南岸大堤,進一步完善了北岸堤防,形成了鄭州至海口東流千里的黃河大堤,黃河南流的主槽從此被固定下來了。
這一河道一直到1855年的銅瓦廂決口改道,共經歷了近300年的時間。民國以來,以李儀社先生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水利科學的先驅,把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豐富治經驗相結合,提出了綜合治理黃河的思想,即: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重,防洪和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在防洪工程中,要固定下游中水位河槽,在中游干支流選擇適當地點修建蓄洪水庫。在中游黃土高原區開展水土保持,減少泥沙來量。
這一思想推動了傳統河工向現代河工的轉變,使黃河的治理有了根本的改觀。解放以後,在綜合治理黃河思想的指導下,對黃河的水沙特點和流域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先後提出了蓄水攔沙和上欄下排的方針,並且認識到黃河治本不僅僅是上中游的事,而且是上中下游整體的一項長期任務,為此開展了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工作,由於開展了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建國70年來黃河沒有發生過一次決口。
※羅馬帝國興於戰爭最終也被戰爭葬送,當今的美國似乎也將步其後塵
TAG:無名狂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