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東西也能玩出新花樣
幾個大學生在見識到圖書館之中價值不菲的藏書之後(其中一本值1200萬美金),主角與朋友們動了邪念,開始計劃搶劫。
畢竟只有一個中年女圖書館員在看守。
會出什麼意外呢?
《美國動物》
這部電影的開頭就讓人知道,他想要做的,並不只是重現這群人的故事:
畫面上的「這不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在一聲吹氣之後,變成了「這是真實故事」。
確實,這部電影最吸引人之處就是對於「故事」和「現實人生」之間模糊界限的探討。
它的手法非常突出,在故事進行中,不斷穿插現今的,現實世界中參與人物的訪談。
導演本身就是拍紀錄片出身,所以這對他來說可說如魚得水。
而就是因為這樣戲劇和紀錄片的交錯。
為這部電影就很有風格的犯罪片,在添加一層揭露性。
從他的設定來看,這可能不怎麼吸引人。
一群完全沒經驗的業餘小屁孩計劃搶劫,而且還是搶圖書館裡的書。
這部電影要怎麼樣從這樣的故事之中塑造張力?
但是透過精湛的剪接和攝影,即使是「在圖書館探勘場地」這種乍聽之下再平常不過的戲也變得極為緊繃。
別搞錯了,這不是《瞞天過海》式的幻想,或是《紙房子》計劃縝密的高端犯罪。
所有可能出錯的環節都會出錯,幾乎所有的計劃都與現實有著天壤之別。
但這並不是在說整部電影都灰暗緊繃,其中也有不少幽默的火花。
某些台詞是對著觀眾說,有時其實是接到下一場戲的對話。
穿插真人訪談不只是他的唯一把戲,即使去掉,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個優秀的犯罪電影。
但是說她的紀錄片部分是個「把戲」,似乎也不太公平。
因為這些真人訪談都深深地滲入這部電影里。
我們會看到訪談之後,再切到拍攝的劇情,有時候是其中一個人的觀點,有時候是好幾個人的觀點,有時候所有人的描述都不同
這樣的目的並不是要困惑觀眾或是故作聰明,反而凸顯了人類記憶的不穩定。
我們的記憶常常會跟現實有所出入。
或是跟其他人的觀點有所出入。
但這並不代表是在刻意迴避或是說謊,只不過是人類無可避免的本質。
也許是潛意識之中不想面對事實,也許是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看到其中一個面向。
其中一個人聲稱他在事前去阿莫斯特丹與一個買家見面。
但是其他人卻懷疑他根本沒有出國,究竟事實是什麼?
根據他所說:
「你只能姑且相信我了。」
而因為這些人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四年,他們確實變得比較蒼老,比較憂傷。
對比上,故事之中年輕的演員,更凸顯出年少輕狂。
這些人本來都家境優渥,成績良好,前途不可限量。
到底驅使他們去偷書的動力是什麼?
尋找一個人百遍人生的契機?想要與眾不同?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天天都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這些人決定透過犯罪來激一波漣漪。
但是,代價是什麼?
他們自以為這場犯罪不會傷到任何人,但是圖書館員痛苦的尖叫,卻明顯不是如此。
我們都想要在人生中塑造出難以忘懷的故事,這些人確實做到了。
但是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
《美國動物》在塑造一個非常有娛樂性的劫盜片之餘,探討了迷失方向對於人生造成的影響。
以及人們如何為了活下去而告訴自己各種故事,無論這些故事的真實性。
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說故事的能力。
但是這些故事,究竟是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還是把自己淘空?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