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青瓷的精彩:媲美金、銀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從公元 200年至581年。
公元200年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
第二年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政權;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現南京稱帝,國號「吳」,史稱「三國」。
在這一時期,對於陶瓷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南北朝 青瓷 雞首壺 高 48.0cm
從公元263年魏滅蜀以後,連年戰亂,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
西晉滅亡之後。
許多門閥士族渡江南下,先後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與同時代北方的北朝統稱「南北朝」。
北朝鉛黃釉綠彩蓮瓣紋罐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
相繼在蕭山、上虞、餘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所制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
東晉南朝時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窯址有了很大發展。
但江浙一帶的瓷窯都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瓷窯減少、數量降低、裝飾簡化、燒造略顯粗糙。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唐代前期。
相對而言,我國北方生產瓷器的年代略晚。
這一時代的動亂局面使中原一帶遭受嚴重破壞,
在這以前,關中、中原地區曾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陶瓷業的衰退也就在所難免,制瓷業的出現一直拖至了北朝時期。
但這一時期卻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而且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陶瓷品種,這就是白瓷。
南朝青釉雞頭壺
在我國,眾所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出現當在東漢時期。
它的坯體由高嶺土或瓷石等復和材料製成,
在1200oC—1300oC的高溫中燒制而成,
胎體要求堅硬、緻密、細薄而不吸水,
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私信免費鑒寶。釉面要光潔、順滑、不脫落、剝離。
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又富有燃料資源,
所以這一地區的制陶業發展很快,出現了眾多而且面廣的窯址。
瓷器的產地俗稱「窯口」,是由考古作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或實地發掘所逐步了解的。
通過實地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窯口。
比如越窯,又稱「越州窯」,從東漢時期開創,至北宋衰落。
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寧波、餘姚、紹興、蕭山一帶。
其主要特點是:胎質細密、呈青灰色;釉質瑩潤,具有玉質感,釉色深綠,色澤純正,坯釉結合緊密。
唐代詩人陸龜蒙寫詩讚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甌窯,在溫州一帶。
其特點是:胎質白中泛灰,釉層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
再如江西的洪州窯、湖南的岳州窯、江蘇宜興窯等等。
北朝鉛褐釉印花人物紋扁瓶
這一時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
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被廣泛用於餐飲、陳設、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中國人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
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此風蔓延迅速,
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室豪門的時尚。
據古籍的記載,當時的茶飲方式方法與今日大不相同,
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數量上也有很大需求。
經研究考證,當時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就是一種茶具,這種造型延至隋唐以後就不再有了。
南朝青釉刻花單柄壺
瓷質穀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
它用於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
這一時期的穀倉罐製作精細,堆塑繁雜,
有人物、飛禽、走獸、亭台,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
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
同時,陪葬品中還含有整套糧食加工工具和做飯用的炊具,以體現吃飯的重要性。
南北朝青釉堆塑穀倉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窯,
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
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誌性圖案。
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北朝青釉蓮花尊
中國傳統的蓮花內涵與佛教聖花的含義相融合。
在南北朝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
人們對於蓮花的傳統審美意識加上佛教對於蓮花的特殊內涵,
蓮瓣紋紋飾盛行就成為一種必然。
雖然紋樣外形與之前無多大差別,
但是從內在上看已經包含了佛教的一些象徵意義。
李紀賢認為「蓮花作為佛教藝術的聖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
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還有取其地下莖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潔凈含義」。
信佛民眾的增多,佛教寺廟和石窟的大量修建,佛教藝術影響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蓮花和忍冬紋飾也大量的出現在陶瓷裝飾上。
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大量帶有蓮瓣紋的碗、罐、尊等陶瓷器實物出土。
從眾多的出土實物來看,這一時期的蓮瓣紋式樣大多直接來源於雲岡、龍門等石窟的柱基,富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南京東郊靈山出土的一對青瓷蓮花尊,尊高85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20.8厘米。
頂置有蓮瓣瓣蓋,中央有一方鈕,鈕四周堆塑肥厚短小的覆蓮兩層,
周邊飾豎立的三角形鋸齒狀變形蓮瓣一周,下段貼附對稱的二龍戲珠和忍冬、蓮花圖案各兩組。
腹上部飾模印重瓣覆蓮兩周,其下是貼花菩提葉一周和刻畫瘦長蓮瓣紋一周,蓮瓣下垂,瓣尖上翹。
腹下部飾仰蓮紋兩層,圈足如一喇叭座,飾覆蓮紋兩周。
各層蓮瓣均向外翻卷,豐腴肥碩,整件器物層層疊疊的飾有蓮瓣紋,看起來蔚為壯觀。
蓮花尊南北朝均有實物出土,北朝也出土了一件青釉蓮花尊,高67厘米,口徑19厘米,足徑20厘米。
腹部為器物裝飾的主要部分,腹部裝飾上覆下仰的蓮瓣,
上部覆蓮分為三層,層層疊壓,依次延伸,
其中第三層蓮花瓣尖向外翹起,第2層與第3層蓮瓣之間貼印菩提葉一周。
下部仰蓮分為兩層,蓮瓣豐滿肥碩。
足部也堆塑覆蓮瓣兩層。
此尊為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蓮花尊之一。
其形制稍小於青瓷蓮花尊,同圖2一樣,器物周身遍飾蓮瓣紋,集貼、印、堆塑、刻劃、模印、浮雕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體。
這一時期罐也多有出土。
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的青瓷蓮瓣紋蓋罐,通高6.9厘米,底徑4厘米。
蓋面滿飾複線蓮瓣紋14瓣,分上下兩層重疊,下層蓮瓣僅露蓮尖,罐身上半部分如同蓋部滿飾複線蓮瓣紋。
青瓷蓮瓣紋蓋罐
這一時期的蓮瓣紋作為陶瓷器上的主要紋飾出現,是主流紋飾。
還可作為輔助紋飾使用,刻畫於器物的肩部和腹部。
南朝青釉蓮瓣紋蓋罐
這件出土實物裝飾紋飾一改前代的裝飾風格,
周身飾有豐滿的蓮瓣紋,
蓮瓣紋式樣與這一時期佛教所用蓮瓣紋飾的風格有諸多相似之處。
如豐滿圓潤的蓮瓣,仰蓮紋和覆蓮紋的大量使用。
這些紋樣風格的使用在雲岡、龍門等石窟可以大量看到。
南朝青釉雞頭龍柄壺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
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
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
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
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
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面貌,
也給今人研究建築、音東、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課題提供佐證。
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燭台、油燈、水盂上大膽使用誇張變形的動物形象,多方面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意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南朝青釉六系盤口瓶
縹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統的代表,與北方地區的白瓷交相輝映。
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單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潑。
這種裝飾方法簡單易行,適應面廣,效果較好,所以被廣泛使用。
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書寫文字,是褐彩裝飾的另一特色,
這種裝飾手法在後來的唐、五代時期大為盛興。
其字體形式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
南朝青釉弦紋帶托三足燈
當今所見的越窯晉瓷,工藝多為上乘,釉色高古,質地醇素,極具品味。
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所生產出的陶瓷在釉色上發生很豐富的變化,
青色中有偏綠的、偏黃或偏灰的,與釉料成份、燒成火焰都有很大關係。
儘管現時的技術力量更加強大,
但今人的仿製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氣沉沉,失卻了古人的跡象。
瓷釉的調製也是重要因素。
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與草木灰混制而成,
風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劑,常用來做釉,
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經過高溫燒制與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鈣質釉。
青瓷自東漢晚期出現以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坯、釉質量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由於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廣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
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釉色和質感有大差異。
南朝青釉六系蓋罐
由於南方廣大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也就比較安全,
中原地區大批員紛紛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業技工。
而北方地區處於蕭條境地,陶瓷業還不及漢代發達,
對窯爐的使用也極少改進,仍延用圓形饅頭窯。
在南方,窯爐有了很大發展,龍窯結構被進一步改良。
窯床長度達十餘米,為解決龍窯窯室內抽力大、火焰速度過快的問題,
這一時期發明了起緩解作用的「擋火牆」,可更有效地調節窯內抽力和溫度。
經測試,這一時期的瓷器都是在弱還原焰中燒成,燒結程度較好,
燒成溫度可達1300度左右,達到了現代瓷的質量水平,
這無疑是與龍窯結構的改進和燒成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