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洗劫古墓,卻遺漏一件最值錢文物,專家:幸好他們沒文化
盜墓者洗劫古墓,卻遺漏一件最值錢文物,專家:幸好他們沒文化 | 三隻眼文齋
湖北省荊州市濠林村附近的秦家山上,並列著的三座戰國時期帶封土的古墓。1997年8月的一天夜裡,其中的二號古墓被盜墓賊炸開。下旬,荊州市博物館對二號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正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開口的邊長為14.8米,深82米。葬具為一槨三棺,屬中型楚墓,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墓主人為女性,其身份比包山二號楚墓墓主左尹略低,但一樣是楚國貴族。
隨著文物發掘工作的展開,9月下旬,填土全部清理完畢,二號古墓露出了真面目,卻發現墓室內的隨葬物品已經被盜墓者洗劫一空,考古專家們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內棺中。當三口內棺的棺蓋一點點撬開後,還是讓考古專家們大失所望了,棺底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層黑黑的淤泥。看來,這些盜墓者下手真狠,竟然把墓室搬空了,連頭箱、邊箱都沒有放過。
正當專家們十分沮喪地按照考古標準流程,對墓室進行清理時,意想不到的奇蹟出現了。先是有人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摸到一塊半圓形的器物,像是一面破碎的鏡子,然而用清水洗凈後才發現不對,該器物是一塊帶有紋飾的墨綠色玉器。其凹凸部分不是破碎形成的,完全是人工加工的結果。大家琢磨半天,不知道這件看起來不太完整的玉器是做什麼用的,既不像禮器,也不像實用生活工具,專家們慶幸之餘心中又充滿疑問。
在繼續對墓主人頭部位置進行清理後,發現墓主人臉部也覆蓋著一件與先前發現的玉器類似的東西。專家們把兩件器物拿來一對比,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兩件玉器可以天衣無縫的拼接成一塊,其凹凸之處相互榫合,完美精緻,是一塊人面形的墨玉面具。大家估計,這伙盜墓賊文化程度不高,對陷在淤泥中的黑魆魆的物件不屑一顧,因此,這件墨玉覆面才得以倖存。人形面具也稱為「覆面」,是貴族的葬具,意在保護死者的面容。從品種上看,有青銅覆面、玉覆面、金覆面、銀覆面等。
秦家山二號楚墓出土的這件墨玉覆面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它的左右兩片都是用一整塊玉雕琢而成,橢圓形,呈黑褐色,長徑20厘米,短徑13.9厘米,厚0.23厘米,與普通人面部的大小一致。其製作方法是,先將一塊玉石鋸截成薄片,經過切割和打磨,做成人面的輪廓,然後進行鑽孔、雕刻。眼睛、鼻孔、嘴巴處皆為鏤空槽,頭髮、眉毛、鬍鬚則為陰刻,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在玉覆面的四周鑽有8個小圓孔,以供串綴之用。
根據《儀禮·士喪禮》的記載,在先秦的喪葬儀式中,要用絲織品製成的「冥目」(也稱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來包裹死者的頭臉部位。秦家山二號墓出土的墨玉覆面,其完整形態是把它縫綴在一塊方形的絲織品上,再在絲織品的四角分別繫上一件玉璜或者玉佩,下葬時,覆蓋在死者的面部。這種下葬儀式起源於中原地區,在山西曲村晉侯墓地和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中,都發現了相當多的玉覆面。
以前,中原地區出土的文物中也有玉覆面,但都是用許多小玉片縫綴在絲織品上,覆蓋人臉五宮。秦家山二號楚墓出土的玉覆面顯然與中原地區的玉覆面存在著淵源關係,然而卻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一例用整玉雕琢的玉覆面。幸好盜墓賊沒文化,才遺漏了這件最有值錢的文物。它為我們研究先秦兩漢時期的「玉斂葬」等喪葬習俗,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2014年,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對一件西周饕餮紋玉覆面估價600萬港元,與之相比,這件用整玉雕琢的墨玉覆面具有更高的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算得上是一件價值千萬的一級國寶。
※戰國時期,中華文明第一本青銅「連環畫」,專家:史詩畫卷
※盜墓者炸開墓地,世界第八大寶藏現世,消失的文明進入史冊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