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清廷嘉獎賜他姓名,去世時萬人為他送葬

他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清廷嘉獎賜他姓名,去世時萬人為他送葬

在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柳林鎮有一個祠堂,亭額由著名學者季羨林題寫,然而祠堂的紀念者卻是一個乞丐;

他叫武訓,行乞三十八年,名「」由清廷嘉獎所賜,被封其「義學正」,賜給黃馬褂和「樂善好施」匾額,不只是達官貴族賞識他,五十九歲去世時,各縣鄉民自動參加武訓葬禮達萬人以上!

今天,就隨閑趣侃歷史走近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的武訓吧:

1838年12月5日,武訓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賤名好養活」,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原名「武七」,七歲時父親去世,武訓一家失去了生活來源,武訓不得不打工過活,正因如此武訓一輩子未接受教育,受了文盲虧!

14歲後,武訓離家當傭工,因為不識字不識數,貪心的封建地主常常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令所有人驚愕的是,武訓下定了一個決心:行乞興學

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就這樣成為21歲武訓一生的夢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他的足跡都踏過,討得較好的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最粗劣的食物則留給自己,紡線績麻做媒紅當信史,江湖雜耍錐刺身刀破頭等等他全乾,只為儘快地辦好義學!

積少成多後,武訓又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典買田地以三分息給他人放貸以獲得更多的資金,49歲時,武七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在當地已是相當大的財富,而武訓依然是那個頭髮髒亂爛衣遮體的乞丐,好心人勸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武訓則詼諧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1888年,50歲的武訓傾其所有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併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免費上學——從未受過教育的武訓對知識有著神聖的崇拜!

每次置宴招待老師,武訓僅在門口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對勤於教課的老師,他叩跪感謝;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也是在武訓的大力支持下,義學的教育成果很大,1890年,武七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在官紳的資助下,武訓又在臨清縣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

武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山東巡撫張曜召見了他,同時上報朝廷,正因如此武訓成為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當然也因為近四十年的乞討生活,武訓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1896年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享年五十九歲~~~

為了感念他的貢獻,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各縣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葬在他夢結果的地方——他創辦的第一個義學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

他走時一定是幸福的,不是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趣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叔:拒絕日寇擺攤討生活,建國後欣然做弼馬溫
這個英國人曾打破奧運記錄,放棄一切來到中國,死於日軍集中營

TAG:閑趣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