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的劉禪其是一代明君?卻在死後排位被移出劉備祠堂
有人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大姑娘,然而這個為她化妝的人不僅僅是勝利者,有些時候,失敗者的一些做法,同樣是在粉飾與裝點。三國末年,諸葛亮已經命隕五丈原;這個時候的蜀國正陷入空前的危機之中,後主劉禪相信巫蠱之術,凡是不問大臣而問巫師。於是在鄧艾的攻擊下,蜀國滅亡。
而舉城而降的劉禪此時已經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在一次宴會上,司馬父子故意安排蜀國舞蹈,劉禪身後群臣紛紛掩面哭泣。而劉禪依然高高興興,甚至還跟著節奏打著節拍。司馬昭問他:「可思蜀否?」劉禪答曰:「此間樂 不思蜀也」,於是「樂不思蜀」由此而來。現如今這個詞語更是被用於諷刺「漢奸」「賣國賊」。
事實上,魏蜀吳三國,最後魏統一天下時,其他兩國君主均是以投降的方式歸順,其中既包括孫皓,也包括劉禪。關於前者,雖然是一位暴君,但是相對歷史評價卻在劉禪之上。而魏國曹操後代曹芳開始就已經漸漸失去了魏國的掌控權,後繼者試圖反抗,最終或廢或殺。
單就「曹操」「劉備」「孫權」三者後人來說,曹丕雖無曹操之才,但仍然可以算得上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而孫權之子來說,不僅已經為了權利開始內鬥,並且一代大才陸遜也因為捲入太子之爭被孫權疏遠,最終鬱郁而死。孫權有很多個兒子都坐上過那個位置,不過執政時間都比較短,其中具體包括:孫亮、孫休。在此之前,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從而引發「二宮之爭」,最終兩人都被廢黜。前文提到的孫皓則是孫和的兒子。
唯有劉禪,不僅執政蜀國數十年,在皇權政治的穩定性上一直延續。當然,這得益於諸葛亮打下的政治基礎以及為其留下的一定人才。
但無論是《三國志·後主傳》的記載,還是其他的一些歷史記載,真正關於劉禪昏庸的記載多嗎?不多,但是一句「樂不思蜀」就讓無數人把他釘在了恥辱柱上。事實上這個時候的蜀國除了投降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雖然諸葛亮留下了政治、軍事基礎,但是蜀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始終存在,就以抗擊魏國的主力姜維來說,如果不是後主力排眾議保下來,可能甚至已經死於內部的政治傾軋。
而在選擇投降之後,看到故國的舞蹈,劉禪的悲不悲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除了看到蜀國生存無望之後,開始放縱以外,劉禪本身的執政過程沒有什麼太多值得指摘的。首先他重用費禕、姜維等人;其次,他雖無大才,但是也無大過。到了執政後期,由於內部環境複雜,士族成為了蜀漢的唯一支撐,人才早已枯竭,莫不說張飛關羽諸葛亮,就連廖化周倉這等人才也沒有再湧現,至於原因——士族文化下,何來上升通道?簡單來說,最終蜀國的滅亡絕不能他一人背鍋。
劉禪真正的回答究竟是「此間樂,不思蜀也」還是「此間樂?不,思蜀也!」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他的這個選擇至少讓蜀地百姓多少有了些感激。至於他死後排位被移出劉備的祠堂,已經是宋朝「程朱理學」以後的事了,他也成為了一個被樹立的典型......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秦檜和岳飛之爭:宋朝最後崛起的機會在將相爭鬥中徹底消失
※同為五虎上將,馬超為何始終默默無聞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