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裡一來客人孩子就異常興奮,得知娃人來瘋真相後,媽媽直掉淚

家裡一來客人孩子就異常興奮,得知娃人來瘋真相後,媽媽直掉淚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無論是哪種,孩子之所以這麼干,無非都是想用這種消極、隱蔽的作戰手段來向大人們發出「求關注」的信號。剝去這種行為的外衣,折射出的還是孩子心理缺愛的本質,而非調皮搗蛋。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平時文靜乖巧,但只要家裡來客人,便開始放飛自我,此時內心的OS可能是:這小崽子真不給咱長臉,平時可人得很,怎麼人一多就這幅德行了呢?

這不,思思媽媽最近就被女兒一反常態的行為弄得手足無措。思思是一個文靜、乖巧的女孩,平時喜歡趴在桌上畫畫、捏彩泥、玩拼圖,總之在家人眼裡就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然而一旦家裡來客人了,這份彷彿與生俱來的淑女氣質就要被拋棄。因為此時思思是這樣的畫風:在沙發上活蹦亂跳,扯著嗓子尖叫,好像每一個來的客人都是她的興奮劑一般。而如果爸媽越遏制,思思的行為就越放肆,媽媽有時候真的被她這種「人來瘋」的現象虐得欲哭無淚,明明平時好端端的淑女形象一瞬間被摔碎輾軋在地。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什麼原因讓孩子變成「人來瘋」

據兒童心理學家分析:一般來說,孩子在客人面前「人來瘋」是對自己長期不被父母關注的反抗,背後的潛台詞是:「你們不關注我,不把我當回事,那我就使勁鬧,直到你們把我放在心上為止。」

而且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出於東道主的禮貌和熱情,家人的注意力往往是圍繞客人轉,因此,對於那些一向備受關注的小傢伙,會因受到冷落而做出如此怪異行為;對於那些一向不受關注的孩子而言,正好趁人多好辦事——借題發揮一下,從而引起父母的重視或關注,進而獲得恩寵。

圖文無關

上述兩種情況,無論是哪種,孩子之所以這麼干,無非都是想用這種消極、隱蔽的作戰手段來向大人們發出「求關注」的信號。剝去這種行為的外衣,折射出的還是孩子心理缺愛的本質,而非調皮搗蛋。

如果父母「不解風情」會有啥後果

1、缺少自信:如果在孩子「儘力表演」之後,父母依舊無動於衷,甚至是「惡語相向」,這樣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自信。

2、自卑:在沒有成功「博取」父母關注的時候,孩子內心會不禁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不討人喜歡,他們往往會進行自我否認,從而陷於自卑的囹圄中。

3、自閉:這是較為嚴重的後果,是在以上兩種情況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

幸孕姐一位從事心理諮詢的朋友,每月都要接待幾位這樣的「兒童患者」,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並非罕見。在幸孕姐的推薦下,上文中的思思媽媽找到了這位心理諮詢師深聊,得知真相後思思媽媽也是悔不當初,在心疼女兒的同時也曾一度陷於深深的自責。

孩子「人來瘋」該怎麼做

1、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滿足和尊重。這樣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價值,父母的這種肯定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幸孕姐建議:客人快來的時候,父母可以改掉以往獨自迎接的做法,叫上孩子一起到門口迎接,甚至在招待客人的過程中,給孩子指派特定的任務,像端水果,和同行的小朋友玩耍等,讓其體驗到參與感。

2、給孩子足夠的行為理解和教育。研究表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處於不同的環境和人際氛圍時會容易興奮。這是由於小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若正處於興奮強於抑制的狀態下就很難控制自己,進而導致『人來瘋「現象。這一點在平時性格內向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

幸孕姐建議:此時,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反差覺得其不可理喻,甚至去批評責備,而是應該充分理解孩子本能上的行為,再透過這些行為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並及時改進。

3、避免不分青紅皂白就責備。很多情況下,客人往往也容易成為孩子「人來瘋」的「幫凶」。因為客人往往出於禮貌,不會忽視小主人的存在,甚至會把小主人當成一個重點的「調戲」對象。比如會讓孩子跳個舞、唱個歌、背首詩等,都會激活孩子的興奮神經,助長「人來瘋」。

幸孕姐建議:父母切不可全部怪罪於孩子,更不可在客人面前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責罰,這樣不僅孩子覺得無辜,客人也會覺得打臉。

延伸閱讀:孩子有這種行為也是缺愛的信號

一般來說,孩子4個月大時就有了通過發脾氣來表達不良情緒的能力,如果家中寶寶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也是一種心理缺愛的表現。因為孩子除了吃穿用度,還會有心理方面的需求,當得不到較好滿足時,往往會通過大哭大鬧來「抗議」或提醒大人:「我缺愛了」。(J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嬰參考 的精彩文章:

孕媽身體出現這幾種異常,不用急著去醫院,是胎兒送給媽媽的禮物
寶寶該四個月還是六個月添輔食?兩個月之差,三重危害可能在等著

TAG:母嬰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