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患者遠離養老院,別忘了社交機器人
全文共2161字,預計學習時長4分鐘
明尼蘇達大學德魯斯分校,研究者正在觀察名為Pepper的社交機器人對一個提示作出反應。
社交機器人和輔助機器人的設計師們顯然已經找到讓產品更受歡迎的方法,包括為它們取可愛的名字,像帕羅 (Paro)、艾博 (Aibo)和巴迪 (Buddy)。然而,儘管專家們期盼社交機器人能在消費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很有可能成為老年人的陪伴者),它們在美國依然還未掀起熱潮。
相反,一些智能音箱如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卻已經流行起來,成為家庭科技助力。毫無疑問,價格是智能音箱銷量超越機器人的一大因素。買一個Echo你只需花100美元,而社交機器人的價格則至少在其10倍之上。
然而,一些社交機器人公司把焦點對準老年人群,希望他們的設備可以成為這些人的必選項。Intuition Robotics就是其中一家公司。他們在舊金山灣區的家庭進行一年試用測試後,桌面輔助機器人ElliQ便投入市場。
該公司表示,用戶對ElliQ的服務有極為積極的反饋。除了提醒服藥之外,它還會提醒用戶去散步或者補充水分;一整天下來用戶都在和機器人互動。儘管如此,對於人們是否會為了ElliQ的陪伴所帶來的樂趣而願意支付1500美元以及每月一次的服務費這個問題,Intuition Robotics將很快知道答案。
除此之外,科學家也在探索機器人除了提供陪伴之外的用武之地。有些人認為,這些設備可以在協助人類應對一些導致身體虛弱的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中風或痴呆症。
機器人協助痴呆症患者
明尼蘇達大學德魯斯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阿爾希安·可汗 (Arshia Khan) 正在開發一款機器人。她相信這款機器人能協助痴呆症患者維持居家生活質量並延緩他們被送往養老院的時間。具體來說,她與其研究生助理雲娜·安瓦爾 (Yumna Anwar) 正在編寫一種軟體,能讓SoftbankRobotics研發的社交機器人Pepper具備協助人去應付認知功能喪失的能力。
可汗博士正在研究痴呆症的兩個方向。她一直在研究有痴呆症家族病史的人,希望可以開發出一種能及早診斷這種疾病的模型。
她說:「研究人員大多都把痴呆症定義為一種認知障礙。但是其實在認知受影響前,人體還會發生很多其他的事情。」
舉個例子,可汗博士指出,一個人步速的改變,如當某人步幅變小或者走路變慢時,可能是一個早期徵兆。而當早期痴呆的診斷結果出來,可汗博士就會著手研究的另一個方向:將患者與一個特別設計的Pepper機器人進行配對。
Pepper一開始會通過用戶佩戴的手錶,針對該用戶的健康數據如體溫和脈搏率進行跟蹤。隨後,Pepper將數據傳輸給用戶的家庭成員和一間醫療機構。與此同時,這個機器人會使用它的感測器和攝像頭密切跟蹤和學慣用戶的生活模式與日常活動。它將藉此感知用戶日常生活的任何變化,比如觀察用戶是否外出閑逛,而這恰好是家庭成員普遍擔憂的問題。
可汗博士解釋說,如果用戶偏離了平時的生活模式,比如說不再像每日那樣煎蛋卷,機器人將作出相對應的反應。它不僅會提醒用戶,還有可能會在屏幕主動顯示蛋卷的食譜或者煎蛋卷的視頻。
引發隱私問題的技術
可汗博士承認這種程度的監視會引發很多關於隱私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研究團隊中需要有倫理學家的一席之地。
她舉例:「假設用戶跌倒了,機器人是否應該向醫療人員報告?用戶的家人也許會說『那當然啊』,可是患者本身可能會擔心如果別人知道了這些事,他們會被送往養老院。因為會擔心這些事,所以可能會指示機器人不要將跌倒這件事報告出去。所以問題就在於,對於舉止和事故的報告,患者應該有多大的決定權。我們必須考慮到患者的感受。」
她認為機器人不會取代人工看護。「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升級加強版的看護,更像是機器人協助人類維持生活的一種方式。」
儘管如此,依然有人反對將患者和機器人配對。可汗博士表示:「人們總懷疑我們是否在欺騙大眾,亦或在給予一些假象。但是權衡利弊的話,難道你寧願患者獨自一人坐在房間里然後變得抑鬱嗎?」
協助患者實現康複目標
瑪雅·瑪塔里克 (Mata Mataric) 也看到了機器人在協助患者自理方面的巨大潛力。她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系統科學的教授,也是南加州大學機器人和自助系統中心的創會理事。同時,她也是有關所謂「社交輔助機器人」 研究領域的創始人。
有些需要實現特定目標的患者會經歷具有高重複性、高難度且令人心力交瘁的過程(比如中風後的康復)。對於這樣的人,這些設備會為他們提供社交上的幫助和激勵。但是瑪塔里克博士相信,了解並且知道如何鼓勵患者的社交輔助機器人可以在其康復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她表示:「當一個人在試圖康復時,積極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但是這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因為人的心理通常不被考慮在內。多數人都認為這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機器人的人性化設計
瑪塔里克博士認為,對於輔助科技的開發人員來說,擁有多元化背景十分重要。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工程學方面的知識,還需要了解社科方面的知識。「不然的話,你如何在不了解人性的情況下為人類創造東西呢?你不能將這點在最後草率地添加上去,它必須滲透到整個過程中。」
研究表明,與試圖通過電腦屏幕鼓勵他們的人相比,人類對於與自己共處一室、實體存在的機器人反應更好。簡而言之,對於那些面對艱難康復的過程,需要被鼓勵的患者來說,輔助機器人比起其他科技也許來得更有效。
瑪塔里克說:「我和許多中風治療師談過,其實患者並不是不知道該如何鍛煉或多久鍛煉一次。主要的挑戰在於要擁有動力。在極其艱難和令人沮喪時,該如何保持著那股衝勁和毅力才是關鍵。」
她補充道:「讓我興奮的是,我們或許可以創造一款機器,在沒有人類看護的情況下,填補這份空缺,也就是讓機器人協助這些人自理他們的生活。
留言 點贊 發個朋友圈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台AI自媒體 「讀芯術」
※第四期「AI 未來說」 帶你論道AI「聽」與「說」的語音技術專場
TAG:讀芯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