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楷書用筆的特點——《三門記》為例
文/顧元君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字帖,這也是我當年由楷入行的入門字帖之一,就是趙孟頫的〖三門記〗。
趙孟頫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相傳他能日作楷書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趙氏楷書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
趙孟頫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有三: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用筆特點
第一,藏露結全。楷書的筆畫書寫一般要逆鋒起筆,回鋒收筆,將鋒芒藏住,極重含蓄。趙體字敢講逆入回鋒,但是趙體字筆畫的起筆之處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勢,從空中逆入,並沒有完全把鋒芒藏住。收筆時有回鋒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頓挫回鋒,強求圓潤。這種寫法不但無損於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種生氣和自然輕鬆感。
第二,筆道停勻。趙體字的筆畫自有輕重的變化,但較顏體、柳體來說,明顯地勻凈多了。而且也無那種橫輕豎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個筆畫該重,哪一個筆畫該輕,完全是依據字的需要隨機而定的。
第三,騰挪起伏。趙體的捺畫,橫畫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第四,點畫呼應。趙體楷書借鑒了行書的寫法,有行書筆意,點畫之間多前後呼應,筆意相連。有的甚至乾脆就用行書的寫法,筆畫與筆畫之間有牽絲映帶。
具體來說,趙體姿態繁多,圓活生動,顧盼呼應,其實連貫。橫畫豎下筆,中間稍提筆行走,收筆回鋒,整個運筆沉穩果斷,一般都是向右上取勢。豎畫大多垂直常常根據結體的需要微帶左弧狀,弧形向著字的中心環抱。折法在橫豎交接處,稍頓一下,就勢順筆一拓直下,既不顯稜角也不流於圓滑,絕無拋筋露骨之弊端。這和顏柳提筆另起,蓄勢外拓的寫法不一樣。撇捺行筆較快,筆畫犀利,大都鋒不外露。結體勻稱舒適,筆畫疏密合度,邊旁部件配合融和。但是應該著重注意,趙體字流暢圓潤,但是行筆較快,書寫時切忌浮滑筆力軟弱,鋒芒顯露,不可只求外觀圓潤甜美,不查骨力內涵。
〖三門記〗
〖三門記〗作為趙氏楷書中的上乘之作,其楷法精研,圓轉遒麗,寬博凝重,晉唐風韻躍然紙上。具體來說,用筆方面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略去唐楷明顯的頓挫之筆增進行書筆意,強調自然書寫,注重點畫遒勁連貫和彼此間的緊密呼應,彰顯剛勁厚實卻不失靈動飄逸的書法風格。結體方面,字形略顯扁方,寬綽秀美,於圓柔的外表下透著勁挺的內涵,整體工整典雅,凸顯『中和』之韻。章法方面,行列整齊,布白勻稱,視覺上給人以謹嚴有序、四平八穩之感。
臨習此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筆法方面,趙體楷書行書筆意比較明顯,用筆時點畫需圓潤華滋,同時筆路要清楚,方向要明確,尤其應注重各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和行筆速度的把控。二是結構方面,趙體楷書布白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心安穩。同時,還要留心趙體結字的『寬綽』,體察其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的審美特徵,力求臨習時做到形神兼備。
我個人的感覺是〖三門記〗還是偏楷書一些,但字中帶著行書的小感覺,是學楷書小夥伴們從楷書向行書過渡的一本好字帖。希望大家能從〖三門記〗中感受他的筆意連帶,然後逐步向行書字貼學習~
玄妙觀在古城蘇州,為著名道教寺廟,創建於西晉咸寧二年(276年)。晉明帝司馬紹居然夢見三清道祖駕雲到了蘇州,於是下旨重修道院,並改名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稱老子後裔,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並效令兩京及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廟。此後屢遭興廢。到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玄妙觀,玄、元相通,也稱元炒觀。此名取自老子《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為元代牟巘撰文、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趙孟頫書並篆額。其「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碑 」原在正山門內,「文革」時失落。1990年,蘇州碑刻博物館受市道教協會委託,仿刻成碑,現存正山門內。銘刻碑帖2幅;每幅縱52,橫136.5公分 記五十八行,行十一字,額三行。
※祁 河 梅園梅開香四溢
※《濟寧東漢任城王墓題記刻石初探》 ——任城王墓刻石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