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上海的精氣神,全在這條街上了

上海的精氣神,全在這條街上了

儂好哇,歡迎來到武康路!

撰文、攝影:田塬

武康路北起華山路丁香花園,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餘慶路,與宋慶齡故居相望,是大上海一條著名的小馬路。說它小是因為武康路長度只有1183米,最多半天時間就能遊覽一遍。說它著名是因為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這裡就定點接待眾多國際和國內遊客並被上海旅遊局推薦為最有上海味道的老馬路。

武康路鬧中取靜。站在高處俯瞰,不遠處高樓大廈鋼筋水泥,而腳下是一片被茂密的梧桐遮蓋的小路。一棟一棟的小洋樓或者公寓夾雜其中,讓人覺得這是一片現代都市中的安靜田園。

近些年來,武康路慢慢變成了「網紅一條街」。許多裝修新潮,環境優雅的新式咖啡店和甜品店如同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隨著手機網路的普及發達,這些小店紛紛走紅,吸引了很多遊人特別是年輕人慕名前來,也讓武康路越發的熱鬧和嘈雜。

每年秋天,有兩周的時間上海市在部分傳統文化街區實行「落葉不掃」的政策。讓梧桐和銀杏樹葉堆積在街頭,滿足遊人們欣賞和親近落葉的需求,這也是武康路一年當中最美的季節。

武康路更是一條充滿文化氣息的街道。那一座座寫滿故事的老房子自不必說,武康路及周邊還有一些低調的畫廊和博物館會不定期舉行展覽和講座。

而位於不遠處安福路上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喜歡話劇的人們提供一道道大餐。這種文化氣息由來有自,是在武康路發展的過程中漸漸積聚而形成的。

如果回溯歷史,武康路的開始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有著相似的軌跡,折射出的是上海乃至近代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並漸漸與世界融合的歷史過程。

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得名於當時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院美國傳教士福開森。福開森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這條馬路,並幫助當地居民調停與各方租界之間的矛盾。為答謝福開森,當地民眾把這條馬路冠名福開森路。

1914年,福開森路所在區域被劃入法租界,因此變的繁榮起來,一大批新潮建築紛紛湧現。隨著外籍人口的增加和抗日戰爭期間租界的孤島效應,這樣的繁榮持續到了戰爭末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日本交惡,侵華日軍佔領上海法租界,武康路陷落。

1943年,法國宣布放棄以武康路為中心的法租界,汪偽政府接管。由於汪精衛認為福開森路鬧中取靜的特色,與自己喜歡的武康莫干山一帶景色頗為相似,因而將福開森路命名為武康路。這個名字就這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今天的武康路依然保留了這些見證著城市風雲變幻的老建築,它們也成為我們了解城市,了解歷史的窗口。

武康路的老房子中最著名的當屬位於淮海路和武康路路口的武康大樓。該樓建於上世紀20年代,造型獨特,形似即將起航的巨輪,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

除了武康大樓之外,這裡的建築大多始建於上世紀20至30年代,彙集了西班牙式、法國文藝復興式,英國鄉村田園等多種風格,是上海最具歐陸風情的街區之一。從外立面就可以直觀感受到建築的多元化。

不僅如此,從門、窗這樣的建築細節中也能感受到這種多元且充滿異國情調的線條。

如果有機會走進老房子的內部,沿著台階輕輕向上。樓梯和扶手在歲月的磨洗之下微微散發著光澤,樓梯間里似乎還回蕩著一曲《夜上海》,而身穿旗袍西裝的身影卻已無處可尋。

當繁華景象和人聲喧雜歸於平靜,只有一個個關於老房子的故事留下來成為對於歷史的一點記憶。

歷史不是冷冰冰的記錄,城市也不是鋼筋水泥的叢林。構成一座城市的歷史的,是建築里的一個個家庭,無論他們聲名卓著還是默默無聞。他們的生活和故事才是歷史裡面最生動鮮活的部分,讓城市有了整體的文化風格和共同的文化記憶。

武康路現存的名人故居約有三十多處,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位於武康路113號的巴金故居。這是一棟簡樸而略顯敦厚的建築。1955年9月,巴金一家遷入並定居於此。

這裡是他工作和生活最久的地方,《隨想錄》就在這裡創作完成。有人說,巴金的客廳就是半部中國文學史。走進故居,牆上的照片和介紹資料生動地展示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許多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也變成了一個個談笑風生的形象。

除了作家,周旋,鄭君里,趙丹夫婦,孫道臨夫婦等電影界人士也曾長期居住在武康路。這裡還曾經居住著很多工商界和政治人物。譬如曾住在武康路40號的民國總理唐紹儀,1938年在家中被暗殺,轟動一時,成為民國謎案之一。

民國的奠基人之一,辛亥革命元老黃興去世前曾居住於武康路393號。目前武康路393號仍有居民居住其中,而另外一部分被改造成了武康路旅遊中心和徐匯區老房子藝術中心。內有照片,視頻和模型等形式的展覽,是了解武康路前世今生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不僅武康路,在周圍的五原路,復興路等處也零星分布著一些名人的舊居,包括巴金,柯靈,張樂平等等。現在這些故居都是免費向遊人開放,下圖為張樂平故居。

如此高密度,有分量的名人故居集中在武康路,充分體現了那個年代上海在整個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地位。由於開放較早,工商業發達,上海成為了全國的工商業中心進而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知識分子因而成為北京之外的另一個文化中心。

武康路因為其環境特點吸引了一大批當時各行業的精英人物居住其中,而反過來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武康路歷史文化記憶的一部分,讓城市和街道的歷史鮮活起來。

百年以前,武康路的建築代表著時髦和新潮的生活方式。百年後的今天,它們就像是時間長河中的大石頭,成為了歷史的坐標和刻度。但是漫步在武康路街頭,你可以感受到在傳統的外表之下,武康路依然擁有精緻和時尚的內容。

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延續。在武康路周圍的商業社區里,一些手工剪裁衣服和鞋子的商店靜靜開在路邊。雖然沒有網紅店的流量可是生命力旺盛。這源於上海人對於品質和細節的追求,是這座城市固有的文化基因。

在這條既傳統又現代,既時髦又復古的路上,衣著新潮的青年男女和步履穩健的老人共同構成了一道風景。

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看,武康路很好的詮釋了「海納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從租界時代開始,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開始影響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並與本地文化結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這種以尊重和承認多元化為基礎的文化源自原有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碰撞和交融已經歷經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並且還在代代持續下去從而不停的塑造著上海的城市精神。

倏忽百年間,武康路見證了上海乃至中國一個世紀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喧鬧到安靜到再度喧鬧的過程。無論時尚還是傳統、商業氣息還是文化氛圍,在武康路都巧妙而和諧的並存,這也許就是武康路的魅力,也是它的上海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掀開春雨的面紗,溫潤如酥
雪崩席捲加拿大豪斯峰,三位登山精英不幸罹難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