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到底是周瑜說的還是羅貫中說的
在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書中,東吳大都督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世人所齒笑。
周瑜面對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諸葛亮,不是去虛心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與之爭鬥甚至陷害,終使自己心愿難遂而英年早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三國演義》無疑是中國的古典名著之一,但名著也是小說而不等於「史記」。小說是允許虛構的,有說法指《三國演義》內容是三分實,七分虛。
可以推斷,「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是小說作者羅貫中為了在《三國》書中凸顯諸葛亮神奇形象所虛構的,而不是歷史中真實周瑜個人所說。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很明顯是褒蜀,抑魏,貶吳的文學作品。從《三國演義》流行普及之後,周瑜的真實形象以及他在歷史中的功績被大打折扣,而諸葛亮則成為「智者無敵」的化身。這也告誡世人,永遠不可小視文學作品能以假亂真得特殊功效。
史料記載: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發明家。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而返。後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境內),享年54歲。蜀後主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他。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他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後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於巴丘。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一位胸襟廣闊,氣度寬宏的人。東吳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挂帥,心中不服,多次當面羞辱他,周瑜卻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能和品德所折服,由衷發出「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的感嘆並和他成為摯友。
小說《三國演義》描寫周瑜心胸狹窄,完全是作者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設計需要,是藝術處理,且萬不可當真。
就是精彩的「三氣周瑜」情節,也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並非氣死而是病逝於領兵出征途中。
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是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周瑜年長諸葛亮6歲,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威名遠揚的開國功臣,而諸葛亮當時還是個默默無名的小謀士。
著名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雖與諸葛亮完全無關,但諸葛亮卻是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柴桑的一席話,促成了孫權抗曹,所以小說作者羅貫中特地把諸葛亮和三國最著名的赤壁之戰緊緊相連,以便以赤壁的名聲抬高諸葛亮的智慧,甚至為了抬高諸葛亮,還虛構了一出「借東風」的神話。
(劇照)
翻閱《三國演義》之外的一些文學作品,皆可見到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三國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等記述,足可證明赤壁之戰的作戰過程乃周瑜指揮,與諸葛亮沒啥關係。
《三國演義》用了八回的篇幅文字寫「赤壁之戰」。既有告訴人們這是在中國歷史上著名戰役的目的,更是為了突出這場戰役在「三國鼎立」中的關鍵作用。
作者通過描寫這場戰役,巧妙地展示出諸葛亮的「超高智慧」。如: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計火攻、七星壇祭風、智算華容等。在小說中,周瑜只是諸葛亮的側面陪襯,蔣干中計、苦肉計都被諸葛亮識破。此後又三氣周瑜,特別是把周瑜精心設計的美人計識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沒有對手,卻步步讓諸葛亮佔據先機。最終在病死前,無奈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
正是小說作者給周瑜栽樁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也定下了周瑜在人們心目中嫉賢妒能的不良形象。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取荊州,曹、劉、孫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全面爭奪,隨後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從赤壁之戰中歷史人物所處的位置看,當時周瑜的能力是明顯要高於當時的諸葛亮的。畢竟一個已經在官場中、戰場上拼殺多年,一個是剛出茅廬的謀士,兩人之間的經驗、能量差的許多。
小說中設計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相互敵視的矛盾,表面看是周瑜對諸葛亮的個人行為,背後則是周瑜在考慮東吳政權與正謀崛起的劉備之間的問題。周瑜已經看清,劉備一夥勢力的發展離不開諸葛亮的智慧,只有排除了諸葛亮,劉備等人便不值得為患。
所以,周瑜派兄長諸葛瑾勸說諸葛亮歸吳,還三番五次要計除諸葛亮,根本是因「劉備世之梟雄」的原由所在。殺不了諸葛亮就謀害劉備,對付劉備不成就乾脆軍事進剿。這是周瑜在政治上的必然選擇。他不能容忍一個潛在有威脅的敵人在自己眼底下壯大起來。
實際從《三國》小說中看,周瑜也算不上是一個小心眼的人。人們只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後面後還有一句「君未歸,孤何安」。周瑜曾經不止一次誠心邀請諸葛亮來東吳,就算把大都督的位置讓開都無所畏,但是都被諸葛亮所拒絕。
周瑜生前是否見過諸葛亮,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人們知道的兩人之間的故事,可能都來自小說《三國演義》。
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議孫權攻打益州劉璋,聯合馬超、韓遂等關中諸將東西夾擊曹操。孫權同意了這項計劃,並致書劉備。
劉備對此非常擔心,既害怕孫權「假途滅虢」吞併自己,又害怕劉璋擋不住周瑜,使孫權佔據益州而導致自己「隆中策」的戰略的全盤崩潰。因此,劉備回復孫權,以自己與劉璋同為皇親為由,拒絕孫權向益州進兵。同時,派遣部將各據險要,阻止周瑜進軍。
周瑜率軍抵達巴丘,與劉備軍形成對峙。孫權命令弟弟孫匡率軍三萬與周瑜合流,繼續向西進軍。就在此時,周瑜病重,書奏孫權,建議魯肅取代自己。不久,年僅36歲周瑜病逝。
歷史上,周瑜臨死前,並沒有對諸葛亮做出什麼評價,只是對曹操和劉備做出了評判。周瑜在給孫權的書信中說:「曹公在北,疆埸未定;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有人認為,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痛點在於:他幫助弱小孫策鼎立江東,成就偉業,又輔助孫權擊敗曹操,打壓劉備、統一大業的良機就在眼前,然而這一切隨著諸葛亮的橫空出世而化為烏有。周瑜深知自己與諸葛亮之間的爭鬥歸根結底只是各為其主。但是他還是恨天,即:為何要賦予自己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志向,卻又誕生諸葛亮讓自己的志向不得伸展?
似乎周瑜之恨,不在諸葛孔明,而在上天之意。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也不是周瑜氣度狹窄的證明,而是周瑜壯志未酬的遺恨和感傷。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不知是否被人們忽略:在周瑜死後諸葛亮說過一段評價周瑜的話:
「人說周瑜嫉我之才高於自己,其實他是恨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不然,當初他就不會讓諸葛瑾去說服其弟歸順東吳了。」
這段話其實也算是編劇為周瑜在歷史小說中受到的諸多委屈歪曲,做出的一點彌補。
在長期封建等級社會中,許多人士缺乏公平競爭的客觀條件和心理機制,形成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的狹隘思維定勢,有的還崇尚小說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嫉賢妒能行為。殊不知「既有瑜,又有亮」才是相得益彰的正確選擇。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
※同是粗人武將 古典名著中的張飛李逵哪個更令人喜歡
※世界各地有多少唐人街 最多的國家竟是這個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