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西合璧的「混血兒」
| 明清傢具研習社 |
研習君語
簡練素雅的明式傢具和華貴精緻的清式傢具,各以其作為一代文化的載體而成為當今人們藝術品收藏的熱點。
有些傢具文化學者的目光專註於明清傢具,卻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史實,即中國傢具千年發展歷程沒有因為清的消亡而中斷,新興的海派傢具繼之登上舞台。
海派傢具,俗稱上海老傢具,特指在1843年後到1949年間上海出現和生產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傢具,包括泊來上海的西洋傢具,20、30年代上海生產的摩登傢具,30、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風格的傢具。
1949年以後,海派紅木傢具並沒有消失,而是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並且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而繼續發展,迅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又被稱為新海派。
- 01 -
國門打開,西風東漸
元朝至元廿八年,也就是公元1291年,上海建縣,此時的上海就已有了一定規模的傢具製造業。
到了明代,江浙一帶的整體繁榮,上海的傳統傢具製造業隨之一同發展,這也為海派傢具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42年,上海開埠,西式傢具隨著西方文化的滲入也開始走進當時上層社會的生活當中。
由購入轉而仿製,由仿製融入創新,漸漸誕生了一批將傳統中式傢具、上海民俗傢具、西方古典傢具三者混合的新式作品。
1864年後,西方工商人士紛紛來滬辦業從商,並在租界陸續定居。他們有的從海外直接帶來了西方傢具,有的則提出了樣式要求,委託滬上定製,這也讓本地匠師更直觀地認識了西方傢具的內核。
20世紀10-20年代,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發生,與「剪辮易服」一同發生的還有傢具革新,以紅木為材製作的「本土」西式傢具也開始受到了熱捧。
1912年上海《申報》中的《做上海人安得不窮》一文就寫道:
以前家中陳設不過榆木器具及瓷瓶銅盆,已覺十分體面。今上海人的紅木房間,一定要皮榻、電燈、電扇才覺得適意。
至30年代,西式傢具已為多數普通家庭接受,而當時較為富裕的人士則開始追求更為精美的樣式和雕刻,由本土匠師在西洋款式上創新,海派傢具由此正式誕生。
孫中山上海香山路故居內景
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也促使著海派傢具的迅速成熟,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海派傢具也進入了輝煌時期。
海派風格梳妝台
至此,西式傢具在上海本土化過程中,融合了海派地方特色,而上海中式傢具在革新中也吸取了不少的西方元素,中西合璧、兼容並蓄成為海派傢具的顯著特點。
海派傢具是東西方傢具文化交融的產物,代表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我國形成的摩登、時尚、新潮傢具的流派,被後人稱之為「民國傢具」。
雖然它存在於華夏大地的時間很短,僅有不到四十年的時間,但在我國傢具的發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濃彩。
它是我國古代傢具向現代傢具轉變的一個重要環節。
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原因,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方式不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的,國外列強入侵、我國被迫接受使國人感到羞恥,覺得「民國傢具」有著濃重的殖民地因素而有所排斥。
但是應該承認,西方文化、生活理念的進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固有的傳統理念和生活習慣。
「海派傢具」風格代表了典型的「民國傢具」,據記載,當時上海的南市一帶有大小紅木作坊近百家,蘇州的大批傳統傢具製作藝人為了生存,紛紛到上海謀生,後來回到蘇州繼續從事傢具製作,從而將「海派傢具」風格帶回了蘇州,波及、輻射到周邊地區的傢具製造業。
- 02 -
中西合璧後的本土化
蘇州是古典傢具重鎮,蘇州緊鄰上海,近代「蘇作傢具」風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受當時「海派傢具」新潮觀念影響,為迎合人們新、奇追求時尚的心態,在傢具風格上蛻變了原有的特徵,模仿「海派傢具」風格,可見當時海派傢具影響力之盛。
但是在模仿的過程中,「拿來」以後,在接受其造型的前提下,再次「中西合璧」後本土化。
第一是傢具用材上注入傳統理念(以明清時期流傳的紅木等材質為主,而不屑於正宗「西洋傢具」 用材的核桃木、柚木);
其二是製作技藝上的歸宗(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榫卯結構和傳統製作技藝)。它顛覆了明清時期形成的傳統傢具的造型風格,但沒有完全西化。
在世界現代傢具發展史上出現過三次中西風格大融合,在這期間成就了一大批優秀的傢具作品,比較著名的就是19世紀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中西風格傢具和民國時期的海派傢具。
現代蘇作海派傢具
上海本就是兩種文明的會和,出現中西風格融合也在情理之中。進入30年代後,上海中式和西式傢具並存而且各具特色。
一方面,西式傢具在上海傢具作坊的製造過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傢具在模仿西式傢具的同時也不乏創新。成就了海派傢具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顯著特點。
海派風格琴凳
海派傢具沒有西方古典傢具的那種豪華氣派,它造型較為靈巧,線條較為簡潔。海派傢具也沒有西方古典傢具的精雕細琢,它雕刻比較簡單,紋飾比較單薄。
海派傢具從誕生起就受到多種風格的影響,如受巴洛克風格的影響,注重裝飾,追求動感,講究曲線變化的陽剛之氣;如受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在造型和裝飾上多採用貝克式的曲線,不對稱,追求纖巧華麗,有浪漫主義等等。
有一些海派傢具是純粹的模仿西方傢具風格,而有一些傢具是借鑒西方傢具風格再與中式傢具相結合進行創新而成就的全新風格。
充滿中國味道的巴洛克椅
「海派傢具」風格,不是「西洋傢具」,也不是中國傳統傢具,它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體系以及時尚的風格,具有獨特的典型特徵。
- 03 -
怎樣判定「海派風格」
海派傢具最主要的特色是,注重傢具的實用性,強化傢具使用的功能性,例如大衣櫥、五斗櫥、床頭櫃等;除卧室傢具外,還出現了各種功能的以實用為主的新傢具,例如轉椅、寫字檯;大餐桌、玻璃櫥等。
海派傢具在表面裝飾上也有自己的個性,典雅,素簡中見繁麗,有一股靈氣,顯得較為靈活。
那麼,什麼樣傢具具備「海派」風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大致斷定:
在材料結構上,海派傢具保留了傳統紅木傢具的工藝特色,首先是用材考究,其中交趾黃檀是首選,花梨癭常用於鑲嵌;其次是結構嚴謹,仍保存著傳統的榫卯結構和攢邊打槽的做法。
因此,海派紅木傢具,體現著中國人崇尚天然、天成、天趣的審美觀,又突出西方傢具的獨特品味,得到上流社會的青睞。
在造型雕飾方面,海派紅木傢具,簡化了傳統清式紅木傢具過於繁複的雕琢,在彰顯材質紋理的自然美的同時,又帶給人們一種現代時尚的奢華享受。
抽象誇張的曲線,捲曲迴旋的貝殼、洋花、牡丹花和西番蓮等造型,或是花葉擠滿了上海人喜聞樂見的壽桃、葡萄、石榴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底紋,極富海派味道。
海派傢具還經常採用白銅、黃銅製成的配件,除有使用功能外,還有很強的裝飾美化 功能。它在明清傢具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風格的銅飾件,形成了一種自己的獨特風格。
海派風格栗木櫃
海派傢具的腿式也打破了明清傢具向來的傳統,在明清傢具基礎上大量以用西方風格的各種腿式,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羅馬柱式等比比皆是,進一步豐富了海派傢具的裝飾風格。
同時也不再是純手工製作,而是引進了機械化生產,提高了效率。
所羅門柱式,也稱「麥糖柱式」
海派紅木傢具,最後一道裝飾工藝也是揩漆。
工藝嚴守傳統做法:循環反覆,不厭其煩的刮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直到每一部件的四面都是無毛刺、無波浪;接著進行髹漆,復面漆,溜砂皮,陰乾,再揩多次,如此反覆,直至流光順滑,光可鑒人為止。
如此精緻的工藝,征服了當時的西方人,也彰顯出海派紅木傢具在不斷演變的高雅。
海派傢具是西方傢具文化進入我國後,漸變為本土傢具文化的一個結合體(開始是全盤複製,而後是略作改動的製作,再後加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關鍵是它在製作技藝上,還是一脈相承了自明清以來的製作技藝。
「以傳統的傢具技藝為基礎」,但在造型理念上「以海派思維為特徵,迎合當時的潮流」,形成了有別於明清傢具的造型,所以從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國人固有的文化傳承,在接受外來文化過程中的取捨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這一點在傢具的品種上可見一斑,如沙發、餐桌椅、百靈台等。
但是,家居製作技藝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典型的特徵——鑲拼傢具(外面用紅酸枝,上海稱老紅木,內部用香樟木、杉木),其製作工藝外觀上鑲拼得天衣無縫,不仔細看不出,其技巧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海派蘇作傢具」 的最大特點之一。
- 04 -
寫在最後
海派傢具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就成功在我國傢具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戰爭原因,上海紅木家具行業幾乎停滯,待局勢穩定後,又缺乏原材而難以重啟。
不過,海派傢具的故事並沒有完結,它們依然陪伴了數代人的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海派傢具也在祖國昌盛的大背景下繼續發展,迅速恢復了元氣,走向了新的繁榮。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工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傳承。海派紅木傢具那幽而不沉、華而不艷的肌理下,鐫刻的是海派文化的衍變歷程,也是美好生活的發展印記。
- END -
讓最好的傢具傳承有序
明清傢具研習社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