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踏訪井岡山,感受「紅軍傳人」譜寫魚水新篇

踏訪井岡山,感受「紅軍傳人」譜寫魚水新篇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從中國革命的起點到走在中國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前列,井岡山人民始終沒有忘記人民子弟兵的攜手相扶,更始終感恩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近日,記者踏訪井岡山革命老區,感受「紅軍傳人」譜寫的軍民魚水新篇。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井岡山,「紅軍傳人」譜寫魚水新篇

中國國防報記者 喬振友 通訊員 曾 飛

90年前,革命烈士鮮血染紅的井岡山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八角樓的微弱燈光點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90年後,勠力奮鬥謀幸福的井岡山成為中國減貧事業的里程碑。井岡山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新征程中持續發力,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也成為中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縣。

從中國革命的起點到走在中國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前列,井岡山人民始終沒有忘記人民子弟兵的攜手相扶,更始終感恩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近日,記者踏訪井岡山革命老區,感受「紅軍傳人」譜寫的軍民魚水新篇。

紅色標語:見證為民服務宗旨

在井岡山硃砂沖林場行州村一棟老宅的屋檐下,有一幅寫著「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大字的紅色標語。歷經90多年風雨,標語依然清晰可見。

莽莽山野,悠悠歲月。這15個大字,穿越歷史時光,見證了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翻閱《井岡山市志》,200餘個軍愛民故事被載入其中——

1952年,寧岡縣大隊組織民兵2863人,為510戶軍烈屬家庭代耕土地283公頃。

1991年,人武部組織幹部和民兵3000餘人次,開發荒山荒坡,造民兵林8.91公頃。

2010年,武警井岡山中隊與黃坳村9戶村民結對幫扶,捐贈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2013年,原南京軍區協調華東五省一市與井岡山市開展「三聯」活動,落實援建項目50個……

千里尋故地,舊貌換新顏。4月10日,記者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路,走進坳里鄉寨下村。眼前出現一座小橋,橋頭立著一塊醒目的石碑:軍民同心橋。人武部領導告訴記者,以前這座橋因年久失修,每遇大雨來襲,來往群眾只能涉水過河。2015年,江西省軍區籌措資金500餘萬元,組織民兵力量奮戰3個月修起了這座橋。

搭的是橋,連的是心。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唐守志逢人便說:「當年紅軍把木橋架到山裡,如今子弟兵把水泥橋修到村裡,紅軍的隊伍沒有離開。」

紅色交接:結「扶貧親」成為傳統

「渡陂河畔,魚水情深;東部戰區,情系老區;慷慨捐資,百姓之福……」這段記載東部戰區助力井岡山脫貧攻堅的文字,如今在革命老區廣為流傳。

4月11日,一場春雨降臨。走進坳里鎮渡陂村,一棟客家風格的三層小樓房映入眼帘。這是東部戰區出資援建的項目,樓內黨建活動室、遠程教育室、會議室、圖書室一應俱全。

「新修的村部不僅是建強支部的場所,也是軍民共建的陣地,感謝解放軍!」年逾古稀的老支書蘭冬祥一提起這事就激動不已。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2013年,在原南京軍區的倡導下,井岡山市人武部與經濟發達的上海長寧區、江蘇省海門市等9個市(區)人武部攜手開展了「聯學創新理論、聯創先進組織、聯建文明鄉村」的「三聯」活動,調動優勢資源對口援建井岡山9個鄉鎮,9萬多老區人民獲益。

2016年,新組建的東部戰區接過原南京軍區的接力棒,讓「三聯」活動延續下去。當年,東部戰區捐建的寨下至渡陂的山村入村道路順利貫通。

這條路本就是一條紅軍路。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從三灣出發,途經此處短暫休整,平整了這條泥土路。如今,子弟兵再次整修這段路,點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在傳承中不斷豐富和升華。在井岡山市人武部,有一套延續了幾十年的「紅色交接」儀式:凡新調入的幹部職工,讀的第一本書是《井岡山革命鬥爭史》,上的第一堂課是瞻仰烈士陵園,唱的第一首歌是紅軍歌謠,吃的第一頓飯是紅米飯南瓜湯,下基層的第一件事是結「扶貧親」。

井岡山群眾都知道,人武部幹部職工的標誌是一身迷彩服,隨身攜帶民情日記、幫扶手冊、挎包水壺和乾糧袋「四件寶」。這幾年,他們走村串戶,吃碰飯、住農家,與貧困戶連心結親,持續幫扶不斷線。在黃坳鄉石角村,龍秀芹老人臨終前嘴裡還念叨著「想再見見人武部的人」。

「紅軍一天」:探索紅色旅遊脫貧新路

紅色沃土孕育了中國革命。在井岡山,當年追隨共產党參加紅軍的有18萬人;在1927至1929年兩年多的革命鬥爭時期,平均每天有近60名紅軍犧牲。那堅韌挺拔的井岡翠竹,見證了井岡山的星火燎原,也見證了老區人民的犧牲奉獻。

「人民子弟兵有責任幫助老區人民增智立志、脫貧致富,讓他們振作起來、奮鬥起來。」吉安軍分區政委鄒鐵平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積極發動民兵、退役軍人和紅軍後代帶頭示範,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大家脫貧。

茅坪鄉壩上村,當年毛澤東在此寫下《寧岡調查》等著作。為幫助該村早日脫貧致富,人武部與鄉、村幹部一道挖掘紅軍故事,追尋紅色足跡,與井岡山市教育培訓機構共同打造「紅軍一天」體驗式紅色旅遊項目,讓學員在一天內體驗急行軍、救傷員、自做紅軍餐等內容,壩上村也找到了一條通過紅色旅遊脫貧的新路。

村支書李國鋒說:「我的曾祖父是李筱甫烈士,我也當過兵,作為紅軍的傳人和退役軍人,我有責任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春雨綿綿,雲霧滿山。神山村,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深度貧困村,如今遊人如織。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沿著濕滑的山路輾轉來到這裡。「他走進來一間一間屋子看,還坐下來和我們算收入支出賬,問家裡種了什麼、養了什麼……」村民彭夏英記憶猶新。

彭夏英是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讓記者感佩的是,她作為紅軍後代的堅韌執著。她的丈夫是名退伍老兵,早些年腿部受重傷,不能幹重活。7年前,村裡評審低保時,村幹部上門要她填表,她卻婉言謝絕:「作為紅軍後代,我要起帶頭作用,低保名額還是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有石頭。碰到阿哥的腳趾頭,疼在老妹的心裡頭……」告別神山村時,耳畔傳來悠遠的客家民謠,記者眼前不由浮現出「十送紅軍」的場景。

井岡青山在,脫貧終夢圓。然而,脫貧不是終點,在通往小康的路上,軍民攜手再出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