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明第一個黃金時期,也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和崛起的時期。這幾百年的亂世,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根基,直到現在,都還會受到影響,這是根植於骨子裡的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春秋時期諸侯國形勢圖

這個時代,也是民智覺醒的時代,有一個詞叫做「瓦釜雷鳴」,這個成語意思是哪怕是瓦片或者是破鍋,都會產生雷鳴般的聲音,這種聲音,就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吶喊。其中,很多佼佼者,開始奔走於四方,讓自己的政治見解,治國大論能夠讓當權者聽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亂世。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許多這樣的佼佼者,就形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強大力量,從而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發展。

這個令人神往的時代,在很多歷史文章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輝煌和驕傲。其中,《曹劌論戰》足以體現一個時代的驕傲。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故事,出自左傳,原文並不叫曹劌論戰,只是編了一個年份,被稱為魯庄公十年。這一年,強大的齊國和衰弱的魯國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長勺之戰。孔子編撰春秋,運用了春秋筆法,只是記錄了一句話:「齊魯戰於長勺」。

孔子之後的很長時間,不斷有一些人,整理收集那些塵封的歷史,不斷豐富春秋的內容,這就形成了春秋三傳,分別是《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左氏傳》,其中,以春秋左氏傳最為詳盡。在左丘明的筆下,長勺之戰變得精彩異常,「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經典的論斷,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但當我重讀曹劌論戰的時候,卻讓我有了更多的感動,那就是一種民智的覺醒。

民智的覺醒,體現在一種自信和驕傲之中,我們從尚書中,聽到了這句話:「時日易喪,予及汝皆亡。」也從孟子的口中,聽到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荀子的言語,更加振聾發聵:「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這種民意或者叫民智的覺醒,體現在一個布衣名士曹劌的口中,變成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的自信,帶有幾分張狂,卻將國家興亡,當作自己的事情,這是一種國士之風。自信,而又張狂的曹劌,面對著君王,毫不怯場。於是,就出現了「三問,三答」的博弈。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曹劌論戰》場景圖


三問三答,平民與貴胄的博弈

齊軍大舉進犯,魯國危在旦夕,魯庄公必然要奮起一搏,但顯然,魯庄公似乎忽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就讓曹劌來提醒提醒你。

曹劌見到魯庄公,顯得很不客氣,這也是一個士子的驕傲,他直接問了第一個問題:「你憑什麼要打這一戰?」(何以戰?),魯庄公被這不客氣的一問,問的有些懵,他只是很快的思考一下,頓時得到了答案:「身上穿的,嘴裡吃的,我一定要分給別人,不敢獨享。」曹劌只是冷笑:「小恩小惠,沒有遍及到其他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服你的。」

曹劌其實心裡早就有了盤算,他只是想知到,魯庄公到底有沒有想到,他很有意識的引導魯庄公,想到一些最關鍵,而且最容易忽視的那一點,「民心向背」問題。可是,魯庄公顯然沒有理解曹劌的引導,他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祭祀問題。

祭祀問題,在中國古代,那是頭等大事,在封建時代,人們都希望通過祭祀,表現出自己的誠心,希望通過這些祭祀,讓自己的心思上達天聽,希望神仙可以幫助自己,保佑自己。這是一種信仰問題,我們無法說這是迷信,因為無論如何,信仰是存在的,只是很多時候,信仰都只是那些虛無縹緲的神,但當神沒有了,信仰就變成了一種道路,一種主義。所以說,對於魯庄公而言,信仰應該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古代祭祀(資料圖)

曹劌是平民出身,最害怕的就是一種假大空的報告,偏偏魯庄公就做了這些假大空的報告,比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這樣的東西,對於魯庄公而言,非常有用,但對於老百姓而言,一萬份報告也不如深入基層一次。曹劌很不客氣的表示,神靈是不會保佑你的。話說到這裡,已經是火藥味十足,但魯庄公似乎並沒有動怒,而是在思考自己還有哪裡沒做到位,讓眼前這個士子,如此不高興。經過思考,魯庄公在第三次的時候,終於說出了最根本,最關鍵的一條,雖然原文很長,但我只總結兩個字「公正」。

神靈的虛無縹緲的,小恩小惠是短暫的,只有「公正」,才是老百姓最想要的。因為這意味著公平,尊嚴,以及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當魯庄公說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之後,曹劌終於長舒一口氣,因為他知道,魯庄公找到了重點。

以前,我讀曹劌論戰的時候,只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論戰上,因此,我認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才是這篇文章的精華所在,可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這才慢慢的意識到,曹劌論戰真正的可貴之處,在於「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句話之中。

回想起現代社會的許多事件,一個孩子扶了一個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訛,更可氣甚至可悲的是,法官居然說「不是你撞得,你為什麼要扶?」這句話引起了所有人的寒心,因為,人們開始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公平和正義,如果法律是為了保護那些訛人的人,而不是為了保護善良的人,那麼,法律的意義何在,法律的尊嚴何在?如果司法官員可以厚顏無恥到這種地步,誰還會相信法律的公平呢?

老百姓已經解決了溫飽,大部分人已經可以算作小康水平,那麼,老百姓要的是什麼,無非就是一種公正,一種安全感,希望法律可以保護善良的人。前段時間,我一直在關注見義勇為反被刑拘的事件,一直關注到見義勇為的那個年輕人,真的被授予見義勇為的稱號,法律給了他尊嚴和認同。從這件事的發酵,我看到了一種民意的浪潮,那是一種對於善良的支持,對於見義勇為的支持。老百姓需要這種正義和公平,這才是老百姓認同一個國家的源泉。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簡簡單單的十一個字,從曹劌時代,一直流傳到現在,依然散發著獨有的光芒,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安民的行為,也只有做出這些事情,才能讓老百姓真正的支持,就像曹劌評價的那樣「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當老百姓真正認同這個國家,往往可以爆發出無窮無盡的威力,往往無往而不利。

英雄的土壤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魯迅《未有天才之前》

在讀罷曹劌論戰之後,我忍不住要引用魯迅先生這段非常獨到精彩的論斷,因為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英雄的土壤,就好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

曹劌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讓後世不斷的傳揚,彷彿已經確定,當權者是沒有本事的,就好像現在的流行話,「高手在民間」。而後來在戰爭中,魯庄公表現出來的「短見」也似乎可以證明,「肉食者鄙」,但真的如此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就好像魯迅先生說的,天才的土壤問題。像曹劌這樣的天才,必然是要有讓天才成長的土壤的。而這樣的土壤,就是魯庄公提供的。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長勺之站劇照

從曹劌論戰中可以看到,魯庄公是一個很好的領導,雖然他有缺點,比如不太擅長打仗,但他作為一個領導,是相當靠譜的。就比如,曹劌見魯庄公非常容易,想想現在,普通老百姓哪怕見一個縣長,都會非常困難,可況是一個國家的君主,而魯庄公,的確見了,而且很耐心的聽曹劌相當不客氣的批評。而想到前兩天,一個局長的憤怒和沒來由的官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而魯庄公的優秀,不只是體現在他的寬宏大量和親民,更體現在,他可以接受正確的建議。能夠表現出寬宏大量和親民,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真正把民間的建議當一回事,就會非常難。而幾千年前,魯庄公做到了,他不但接受了曹劌的建議,而且還讓他參加戰鬥,和自己一起指揮作戰,這是一種涵養,也是一種作為一個優秀領導,應該具備的素質。

很顯然,魯庄公也具備了。其實,「術業有專攻」,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一個好的領導,不是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要管,而是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害怕外行人管內行人,什麼都不懂的瞎指揮。在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由此可見,魯庄公所作所為,足以成為當權者的楷模。

再讀《曹劌論戰》:原來「肉食者鄙」還有當代鏡鑒價值

長勺之站紀念碑


結語

曹劌是幸運的,因為他有本事,也有讓他發揮自己才華的平台。想想曹劌,再回味一下魯迅的天才土壤的精彩論證,不禁感受到老祖宗的偉大智慧,這些智慧,在現在都散發著光芒。我們東學西學,學了許多年,卻發現真正的智慧就藏在兩千多年前發黃的文字中,需要我們挖掘學習,然後發揚光大。


附錄:參考資料:

《左傳·庄公十年》

《未有天才之前》

《尚書·商誓》

《孟子·盡心下》

《荀子·天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