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茶道」、「花道」、「書道」並列的第四雅道——「香道」

與「茶道」、「花道」、「書道」並列的第四雅道——「香道」

燃一爐香,品千年香道

北宋詞人黃庭堅在《香之十德》中對香大加讚賞:"感格鬼神,清凈身心,能拂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里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這十種"香德"將香料上升到對人感官和思想上的雙重熏陶,後來逐漸衍生成與"茶道"、"花道"、"書道"並列的第四雅道——"香道"。

一、香道起源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多雅緻莊重之物都與家國大事——祭祀與軍事密切相關,香之一道也是如此,香道文化的發展基於對香的認識。《說文解字》解"香,上禾,下日。"說明香與穀物有關,與人們日常的生存生活有關。任何有關生命、生活、命運、壽命、性命等人的一切都是與香分不開的。香道最早在殷商時期顯出雛形,當時的香道就是燔木升煙、燃蒿避邪、以及使用香草防臭、香料防腐等形式。這體現了我們先祖對自然的認識與敬畏,對規律的把握與遵循。

先秦時期香成為祭祀的用具,古人認為"香"是集天地靈氣精華之物。西周時期,焚香就見諸於文字記載了。《周禮》曰:"剪民掌除箜物,以莽草熏之。"這個時期的香道主要是以香來告祭天地, 祈求保佑。香料主要取之以木, 以燒木升煙為祭。祡祭為主, 禾祭為次。那時沒有香爐, 天地為爐, 四方為壁,柴草為料,以香供天。直到春秋時期,黃河和長江流域出現了冶陶和青銅器,有了祭祀用的大容器,人們將穀物和動物煮熟以祭天地神靈。與其他祭祀器具相同,這個時期的香道, 逐漸地有了莊嚴的儀式。戰國時期, 香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佩帶香草成為時尚。

提起香,筆者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便是"香草詩人"——屈原。屈原一生皆愛以香草自喻,在詩中曾提到香草達48次之多。在詩中他吟唱"朝搴吡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採集、佩服、種植、憐惜等詞抒發對香草的傾心,屈原不僅以香草自喻,而且以香草樹木喻人:"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從屈原的詩中可以窺見當時香文化已經發展到一個小高峰了,屈原《離騒》里所記的香草就是那個時期人們常用的香料, 用香草做佩物或用香草煮湯洗浴或點燃香草熏室,便是那個時期流行的香道。作為中華民族童年的先秦,這個時期香的使用和香道的初起,為後世香道開啟了先河。

二、文人雅集之趣

1.貴族賞香

在兩漢時期,使用香來薰衣薰被、薰室安寢、宴飲迎客、祛穢養生成為時尚。而香以器物來載,我們可從漢海昏侯墓葬中窺得一二。古人喪葬多講究"事死如事生",漢海昏侯墓不僅出土了大量金銀財物,更是有大量風雅器具:編鐘、雁魚燈、青銅火鍋、博山爐、動物造型的席鎮等,那數尊做工精緻的博山爐更是引人暢想那瀟洒雅緻的生活。

博山爐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最初是由於漢武帝喜愛用香,就命工匠為其設計製作了博山爐之後,專門用於生活享受的香爐一發不可收,成為後世香道必備的香爐範式。博山爐形似險峻神秘的高山,雕有深邃峻岭的峰巒,千奇百怪的神獸異禽、靈芝仙草等。熏香時,香煙縹緲迴旋,靈動神秘,似一團仙家雲氣籠罩在"博山爐"上空,故稱博山爐。博山爐的出土證明了上層貴族對香道的重視。

兩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龍涎香、丁香、安息香等異域香料流入中國,由於材料的豐富,香的製作、調配工序也更複雜精緻,產出的香不管是氣味還是功能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香道文化在上層貴族的推動下逐漸向外擴張開來。

2.文人品香

魏晉名士講求生活質量與格調,香料的用途已不限於焚香,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需染上香氣,香湯,飲酒要焚香,衣物要熏香,隨身要佩戴香囊、香包、香扇之外,平時也講究對身體髮膚的保養,香油、香膏是生活必備之良品。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同樣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特地購買了十多斤檀香,並建有一座"息軒",時常在軒中焚香靜坐。文人對香總有一種追求,每每雅集成會,都會焚香唱和。"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則命安,性命和則慧生,智慧生則九衢塵里任逍遙。" 香是他們顯示自身高潔格調的代名詞。到兩宋時期,香道已至鼎盛,這一時期龐大的文人群體是香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他們愛香、弄香,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宋代陳去非《焚香》:"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一派高情逸態,一番優遊自適顯露於面。

三、日用養生之物

中國的焚香習俗源遠流長,最初古人焚燒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是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後來漸漸被神化,焚香變得既莊嚴又神聖。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時期。香道文化從高堂寺院進入尋常百姓家, 用香平民化趨勢遍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宮廷宴會、婚禮慶典、茶房酒樓、書室閨閣、生老病死等各類場所都用香而且講究用香的儀式和規範。從宮廷到民間,普遍認為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古人多以焚香來祭拜和靜心,無論撫琴、品茶、靜坐、冥思,焚香都是收斂心神的必備程序。

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蘇軾細膩地描寫出了端午的風俗景況。《紅樓夢》中也有表現了不少當時香道在生活中的用法,如第7回中,寶釵在敘述"冷香丸"的藥物配方時,從配伍炮製到應用都極為考究,除了四時之葯和四時之水外,也特地說明和尚給了一包有"異常香氣"的"沒藥"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種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葯。第97回中,寶玉在婚禮上揭開新娘的蓋頭,發現竟不是林黛玉,頓時舊病複發,昏暈起來,家人連忙"滿屋裡點起安息香來,定住他的魂魄"。南朝范曄編撰的《和香方》中以香的藥用功能為主論述了香的藥效,可見以香入葯的傳統是長久而來的。《紅樓夢》中出現的眾多各式香品、香具、香物、香花、香草, 光是香料就有沉香、檀香、安息香、芸香、降香、丁香、桂花、玫瑰、艾納香、蘼蕪、杜蘅、丹椒、蕙蘭、靈柏、冰片、青木香、荼蘼、香櫞、佛手、蒲、艾、茞草、藿香等植物香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香文化之渾厚內涵以及對生活影響之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奇說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人都是這麼談戀愛,套路之深,望塵靡及,怪不得你現在還單身
如果你認為愛迪生是個偉大的發明家,那說明你不了解他的黑歷史

TAG:小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