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大師仙逝,精神永存——追憶國醫大師段富津教授

大師仙逝,精神永存——追憶國醫大師段富津教授

悅讀中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 編 導 讀

2019年5月3日,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第二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段富津先生逝世,享年89歲。段富津教授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中醫藥事業、奉獻給病人,融匯古今,繼往開來,濟世救民,弘揚國粹,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謹以此文,深切緬懷。

圖片來源: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微信公眾號

少年學藝,醫名鵲起

段富津教授的學醫之路是由其父親為其選擇的,但自從踏上醫學道路之後,他便對中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段富津教授自幼離家拜師學藝,在老師的嚴格教導下,始讀《藥性歌括四百味》《藥性賦》《瀕湖脈學》《湯頭歌訣》等入門醫書,以奠醫學之基,繼而隨師應診,先認舌脈,隨識方葯。同時閱讀《醫宗金鑒》以熟悉臨床各科,進而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及《黃帝內經》等經典。初學時的記憶背誦,對他影響至深。因此,他常教導弟子:「學好中醫,首先要過背書這一關,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均應打下紮實的基本功。」

隨師6年余,他獲得中醫師資格,獨立懸壺於鄉里,深感責任重大,臨診之時,凡病必溯其本,用方遣葯必窮其理。診余則瀏覽各家雜著,博採眾長,受益匪淺。幾年之間,醫名鵲起,名滿全縣。不久,調至黑龍江中醫學院(現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執教。

勤求古訓,醫技無暇

數十年來,段富津教授每於臨診之隙、教學之暇,追溯靈素,崇尚仲景,潛心諸家之說,旁及各派之見,兼收並蓄,校短量長,頗得新意,記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臨床中,他擅長診治中醫內、婦、兒科及諸多疑難病證,尤其對痹證、消渴病、腎病、肝病、心腦病及溫熱病等有獨到的診療經驗。段富津教授用藥十分簡潔,一般處方用8~12味葯,力求「精簡廉驗」。

繼承創新,碩果累累

段富津教授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方劑學學科的奠基人。在他的帶領下,他所創建的方劑學學科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並於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其先後主持、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4項、省部級課題6項、廳局級課題8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並多次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在科研工作中,段富津教授參與了多種新葯臨床與實驗研究,研製開發了十餘種新葯。

段富津教授置身於研析方葯之學,深感君臣佐使乃遣葯處方必遵之圭臬。然如何理解其含義,眾說不一,他篤信以藥力之大小而定。君葯在方中是藥力最大者,由於其藥力大,能起主導作用,是治療主證的,是解決疾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詳言之,其一,在單味藥力基本相等的情況下,用量大者即為君葯;其二,在單味藥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用量雖小,然其藥力仍超於他葯者,亦為君葯;其三,在相互配伍下,藥力被加大者,亦為君葯。因此,在臨證處方與分析方義時,他十分注重藥量和配伍,並先後發表了《君臣佐使在方劑中的指導意義》《君臣佐使之辨當責藥力論》等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的文章,在全國方劑學界影響較大,得到了國內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認可。這些理論亦被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採納,使方劑分析得到了科學的論述,解決了古今醫家的一些方義之爭。

傳道授業,以德育人

段富津教授培養了大批方劑學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如今他的學生們活躍在中醫藥科研第一線,成為業界骨幹,可謂「桃李滿天下」。

段富津教授授課時旁徵博引,生動形象,明晰透徹。他是全國方劑界公認的著名學者,由於教學質量優異,他被授予為「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多種榮譽稱號。

段富津教授亦為方劑學教材的編寫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於1995年主編了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方劑學》,並相繼主編了配套參考書及題庫。後來,段富津教授相繼擔任兩版方劑學教材的主審,為編寫更好、更適用的教材盡心竭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段富津教授一生信奉的名言。融匯今古、繼往開來、濟世救民、弘揚國粹,這正是這位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中醫事業、奉獻給病人的蒼生大醫的真實寫照。

大師仙逝,精神永存!

好書推薦

《段富津---現代百年百名老中醫》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好書)

本書內容主要分4部分,即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余漫話及年譜。醫家小傳主要介紹段富津教授的經歷,著重介紹從醫的經歷及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專病論治著重論述段老胸痹心痛、痹證、痛風、咳嗽、不寐、月經病、癌症及一些疑難雜症的診治經驗與臨床驗案;診余漫話則主要是段老的臨證體會、用藥心得等;年譜則按照時間順序,將段老經歷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逐年逐月列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1個周治好4個多月的發熱,真不簡單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