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武藝與關羽相當,為何20回合敗給了顏良?而關羽卻一招殺顏良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情節:
公元199年,官渡之戰打響,袁紹麾下大將顏良率領十萬大軍直撲白馬,與曹軍交戰,顏良勢不可擋,斬殺了原呂布賬下部將宋憲和魏續,並二十回合擊敗了徐晃。
曹操非常憂慮:顏良如此勇猛,誰能與之抗衡?
謀士程昱建議讓關羽迎戰顏良。於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對話:
曹操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
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綉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
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操曰:「未可輕視。」
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張遼曰:「軍中無戲言,雲長不可忽也。」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公獻首級於操前。操曰:「將軍真神人也!」
關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操大驚……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
關羽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有點謙遜的意思,又帶有點輕蔑之意。
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斬殺了顏良在關羽看來不值一提,這讓徐晃的老臉往哪擱啊。
按照演義的描述來看,徐晃的武藝是與關羽相當的,見小說第七十六回:
公勒馬問曰:「徐公明安在?」
魏營開旗門處, 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曰:
「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見,君侯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嘆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
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
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
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 直取關公。
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公撥馬回寨。
徐晃在關羽右臂箭傷未愈的情況下與之交戰,雖然佔了些優勢,但是能跟他交戰八十回合,想必他的武藝跟關羽是匹敵的,不會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為何徐晃與顏良單挑時二十回合便落敗,而關羽卻一個回合便斬殺了顏良呢?
這並不是徐晃武藝不行,也不是關羽有多神。而是顏良對戰徐晃和關羽時的狀態不同。
其實在書中早已暗藏了答案:
「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
河北軍一字擺開,關羽早已看準了目標,胯下赤兔馬快,顏良一眨眼功夫,關羽便沖了過來。
另外「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兩軍交戰,一般都是:來將報上姓名,吾不殺無名之輩!
誰料關羽不按常理出牌,拎起大刀就是干。
這讓顏良很好奇,他沒有提刀應戰,第一時間卻是「方欲問時」,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三國演義》第七回中揭曉了答案。且看原文:
顏良亦引軍來到,兩路並殺。趙雲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回到界橋。紹驅兵大進,復趕過橋,落水死者,不計其數。
袁紹當先趕來,不到五里,只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
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忙撥馬而逃。
從這個情節推測,顏良很可能在界橋之戰時見過關羽,對他的外貌有一定的印象。加上此時劉備就在袁紹軍中,顏良看到面前之人頗似關羽,怕錯殺關羽,想先問個究竟,於是沒有主動接戰。
沒想到關羽沒有給顏良開口的機會,一刀便要了顏良的命。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顏良死於關羽的偷襲,並非一場堂堂正正的單挑。從顏良二十回合擊敗徐晃的戰績來看,如果他和關羽光明正大地單挑,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不過以上都是小說家之言,權當漁樵閑談。
在正史上,宋憲和魏續並未死於顏良之手;徐晃也沒有二十回合便敗給了顏良。
根據《三國志·徐晃傳》載:晃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
從這段記載來看,徐晃當時與關羽一起對付顏良。關羽殺死了顏良,徐晃則擊潰了顏良的手下,也打了一個勝仗。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筆者公眾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她14歲當皇后懷上龍種,吃醋耍起小脾氣,不料被皇上當場踢死
※和珅死前留下一首詩,四個字預言大清滅亡?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