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清朝推行「留髮不留頭」,如果遇到禿頭的怎麼辦?

清朝推行「留髮不留頭」,如果遇到禿頭的怎麼辦?

很多小夥伴都對自己不斷後退的髮際線苦惱不已,但是,你要知道「你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據調查,現在80、90後已經成為了脫髮的主力軍,60%的男性在25歲之前就出現脫髮現象,而在30歲前出現脫髮的比例高達84%。天天喊著脫單、脫俗、脫貧,結果提早實現了脫髮——這種現狀令人尷尬。

禿頭類型

其實,「地中海」和「謝頂」的惆悵,不光現代人苦惱,古代人也有同樣的哀嘆。而且他們沒有防脫洗髮液,指望頭髮「duang」地長出來是不現實的,那麼,古人又是如何打響「髮際線保衛戰」的呢?

剩些頭髮,還要繼續抵抗

唐代詩聖杜甫在《春望》中寫道: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意思就是用手撓自己的白頭髮,結果一撓就掉一大把。從這個癥狀我們可以得知:杜甫是一個嚴重的脫髮病患者,但他還是在為數不多的頭髮上戴發簪——再少的頭髮也是自己親生的,能束上多少就束上多少吧,真可謂是驕傲的倔強了。

寸草不生,帽子、假髮來幫忙

《古今俗語集成》中記載,漢元帝有個煩惱,就是他後面的頭髮很稀疏,但偏偏劉海很長。當時又不流行韓式空氣劉海,而且時人都認為劉海太長是愚蠢的象徵,這搞得元帝很鬧心。

後來,他終於想出個辦法,那就是在戴帽子之前先戴一個「幘」,這樣就把頭髮給遮住了。「幘」有點類似今天的頭巾,也就是美職籃運動員經常在頭上箍一圈的那種東西,儘管它出現的很早,但一直是下層僕役所戴的。直到漢元帝開始使用才抬高了它的身價。

古代帽子類型

《晉書?輿服志》記載,西漢末年的權臣,後來的新朝皇帝王莽是個大光頭(很可能是光頭強那種寸草不生的類型),根本沒辦法束髮。於是他就想出個辦法:在幘的上面加了一部分,把幘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帽子,後加的這部分就叫做「屋」。後世為了調侃他,就有了「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

再說說假髮,傳說在堯舜時期,假髮就已經產生了,古漢語稱之為髲髢(bì dí)。《左傳?哀公十七年》中記載,衛庄公在城牆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長著一頭烏黑靚麗的秀髮,非常漂亮,竟然命人將她的頭髮強行剃光,以給自己心愛的夫人呂姜製作假髮。

雍正戴假髮像

對女人來說,假髮屬於錦上添花,但對禿頂的男人來說,假髮就是雪中送炭了。《莊子?天地》中記載:「有虞氏之葯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提到有虞氏(舜)用假髮遮蓋禿頭。雖然莊子沒見過虞氏,關於他的內容也是道聽途說,但可見當時男子也已經開始使用假髮了。

徹底放棄治療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古人頭髮少的實在無法束髮,又懶得弄帽子和假髮,那怎麼辦呢,會不會被當成異類殺頭?

其實不會的,據記載,古代也有很多對脫髮徹底放棄治療的人物。

話說明代有一個白蓮教的反賊叫李福達,此人造反失敗後,就潛到了武定侯郭勛的府上。郭勛是大明勛貴,就是《明英烈》中玉面小霸王郭英的六世孫。

李福達潛伏到了他府上,可謂秉承著「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原則。可紙包不住火,最終他還是被人給舉報了,郭勛為了免除自己的罪責,就辯解說那人不是李福達。

這時,有個刑部主事叫唐樞的,上了一道奏摺,反駁郭勛,奏摺中說道:「且福達之形最易辨識,或取驗於頭禿,或證辨於鄉音」,也就是說,李福達的相貌最容易辨認,他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禿頭。可見此人平時是不對自己的光頭加以掩飾的。

儘管任何時代都有脫髮的人,但並不是所有年代的人都被脫髮困擾。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尤其是梁武帝時期,佛教十分興盛,路上的和尚多如牛毛,在街上摩肩接踵,如果受到脫髮問題的困擾,乾脆全部剃光算了,反正在路上和僧尼走在一起也不算突兀,魚目混珠就可以了。

而到了清代,男人必須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僅讓腦後留下一點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雖然髮型丑到爆,但卻間接暴力地解決了男性禿頭的問題,不知當時廣大吟誦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禿頭仕子們內心做何感想。

脫髮,這個原本只屬於少數人的特權,如今卻成了年輕人的普遍煩惱。雖然脫髮的人更聰明是有歷史依據的——「聰明絕頂」,但我想沒有人想用「禿」來表達自己的聰明。所以還是奉勸年輕人,少熬夜多睡覺,畢竟熬夜不一定會猝死,但一定會讓你禿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這些國家的開國皇帝個個能打,為什麼卻逃脫不了二世而亡的命運?
如果古代嬪妃畫現代妝,會因為前後反差太大而被判欺君之罪嗎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