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互金財報季,激增的高利潤能持續多久?

互金財報季,激增的高利潤能持續多久?

各家主流金融科技企業的年報陸續出來了,兩級分化得厲害。一方面是360金融、樂信們以助貸為主營的企業財報亮眼,利潤增幅分別高達近十倍以及逾七倍;另一方面是宜人貸、投哪網等還在堅守P2P業務的頭部平台在連續數年業績穩步提升後,出現了利潤的下滑。

無疑,2018年是P2P行業波瀾起伏的一年,自6月備案落空後,暴雷潮使得P2P的出藉資金大幅度萎縮,大量借款人惡意逃廢債更使得平台苦不堪言。在這麼一個寒冬,面對轉型助貸的金融科技企業靚麗的財務數據,如何理性看待還在堅守P2P平台的利潤萎縮呢?

1

助貸業務利潤前置,風險後置

在2018年這樣的大環境下,業績暴增的平台有「破罐子破摔」型的,也有「積極轉型」型的。部分中小平台在去年6月份暴雷潮開始後賺錢能力沒有下降,反而增強了。這是因為6月份備案落空後,尤其是下半年清退中小平台之風在全國蔓延後,這些中小平台已經完全放棄合規衝刺備案,把底層資產來了個大洗澡,大搞資金池對接暴利的超利貸資產。正如我在今年1月份發布的《數字普惠視角下的金融科技發展評估》所警示的,互聯網金融整頓過嚴使得只承擔監管成本而未能獲得監管收益的平台可能幹脆破罐子破摔,遊離在監管之外。甚至一些頭部平台為了填補窟窿也在相當程度上涉足相關業務,例如已經暴雷的團貸網被排查的起因之一就是涉足現金貸業務。

當然,部分頭部平台的利潤暴增可以視為積極轉型助貸業務的典範。2018年第四季度,360金融撮合的貸款資金中有78%來自金融機構,樂信有近70%的新增借款來自金融機構,拍拍貸的機構資金佔比達到20.4%。然而在P2P行業,一般認為助貸並非一個特別吸引人的買賣,尤其是近兩年銀保監會對於銀行助貸業務密集規範後。把精力放在類似業務上是P2P在「雙降」乃至「三降」要求下無奈的選擇,機構資金提供方相比較個人散戶而言,屬於典型的給錢很難、審批流程繁瑣、增信措施要求多,而考慮到增信成本後實際的機構資金成本可能又不會比線上零售資金便宜。

轉型助貸業務的P2P平台短期利潤無疑亮眼,然而賬面利潤可能虛高了:在早期的跑馬圈地中,助貸業務的利潤能夠很快體現出來,但最後往往需要助貸推薦方背負的壞賬還沒有真實暴露出來。這種業務也具有相當程度的收益前置,風險後置特徵。長期來看,正如我接觸到的做助貸業務的從業人員表示的擔憂,在持牌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消費金融業務的大背景下,如果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鋪開了自有的獲客渠道,自己的模型風控也跑出來了,助貸市場生存空間還能有多大?原先的P2P模式下,由於直接面對的散戶零售資金,資金來源的穩定性方面無疑相比較助貸模式而言要更好。由於助貸商業模式缺乏足夠保障,因此這類企業的利潤大漲並未帶來相應股價的積極反應。

2

短期利潤追逐會導致商業模式異化

對於P2P從業機構的利潤下滑甚至虧損要釐清情況。我們要看利潤下滑是因為監管政策大環境的問題,還是具體業務經營上的問題。諸如投哪網這樣的平台在過去幾年的利潤表現一直還算比較穩健,由此獲得了包括招商致遠、廣發信德、巨加網路等實力股東的青睞。然而在「雙降」壓力下,2017年8月份高峰期的90.26億借貸餘額下降到2018年12月底的53.69億,規模壓縮幅度高達40%以上,利潤不承壓是不可能的。而我們看首先引入「現金貸」概念的信而富比較早做起「現金貸」這一業內看來很賺錢的買賣,卻始終未能成功實現盈利,股價跌跌不休,難免仍讓人產生對其經營能力上的懷疑。

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作為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的信息中介平台,P2P應當保持合理的利潤,但不應當是暴利行業。美國諸如Lending Club的興起並成功獲得監管背書,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房地產次級貸款危機後社會各階層對於傳統金融體系很有意見,金融消費者在支付那麼高的中介成本的同時還要承受這麼嚴重的金融機構道德風險損失。P2P在美國次貸危機後獲得西方社會的擁護正是因為它降低了中介成本和中介道德。而中國的P2P也應該在持續降低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金融摩擦成本的基礎上體現自身的長遠商業價值,本身不應該過於追逐短期的商業利益。事實上,國內部分P2P平台過分追逐短期利潤本身就背離了P2P的長遠商業價值定位,並在一定程度上對P2P出借人的利益構成威脅。這是因為過高的短期利潤只有在把P2P做成吃存貸利差的銀行模式下才有可能實現,在平台運營成本沒有有效下降的前提下,平台利潤過高要不然是因為出借人未能獲得本應該獲得的出借收益,要不然意味著P2P平台撮合服務的借款人本身風險較大、承擔的綜合借款遠高於出借人所獲取的收益。

3

堅守普惠初心,才能立足長遠

P2P暴雷潮中大量企業貸平台受到了極大衝擊,個人貸平台相對表現良好,目前還存在於市場的頭部平台大多為個人貸平台。P2P從事個人小額信貸,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模式。兩種模式下由於服務的客群有所差異,運營成本結構有所不同,轉型難度也有所差異。

一種是個人信用貸模式。這類模式下的信貸額度大多幾千、幾萬不等,如果是金額過小的、期限過短的、複合利率過高的則可以被界定成現金貸,屬於監管這幾年密集規範的領域。這一模式下,從業機構基本不用組建線下資產團隊,大多依靠線上進行資產端獲客、風控以及貸後管理。這類平台的借貸資金用途大多是消費,且相當比例可能屬於年輕人的不理性消費,容易引起借貸糾紛。客群與銀行信用卡、消費金融公司存在一定重合度,持牌金融機構客戶下沉的衝擊效應明顯。但就當下而言的話,這類機構一是運營模式相對比較輕,成本結構容易調整,二是個人信用貸資產相對容易標準化對接機構,轉型助貸相對比較容易,因此利潤承壓程度相對較小,甚至部分轉型助貸比較成功的反而出現了利潤的暴漲。

二是個人抵押貸模式。在中國個人徵信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落後的當下,對於相對大額的個人借貸(幾萬元到二十萬元),平台方不得不依靠線下團隊做必要的信用採集、信貸審核以及貸後管理,並要求以車輛抵押、住房抵押等作為必要的增信手段。由於涉及到線下團隊的搭建,這類模式相對而言屬於比較重的「笨」模式,但卻又是P2P普惠價值的真正體現。因為這一模式下的相當比例資金是流向了一些需要資金進行創業或者經營周轉的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主。以堅守車輛抵押借款細分市場的投哪網為例,其出藉資金的近九成流向了個體工商戶。然而由於龐大線下團隊的「剛性」成本支出,在受限於監管「雙降」要求,營收受限,而相應的運營成本無法有效壓縮,短期利潤的下降也就理所當然。但我認為隨著各家商業銀行在監管要求下新增資金投放更加傾斜於小微企業和個人工商戶,抵押貸平台轉型做助貸的市場空間可能更為廣闊。而且由於線下的資產端的非標準化問題,這類助貸機構的市場壁壘會更強,商業模式相對更為清晰。

我反覆強調P2P網貸存在的社會價值在於數字普惠,沒有對於小微企業、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P2P網貸本身沒有存在的必要性。P2P要踐行普惠金融價值就要在針對特定弱勢群體提供恰當、有效的金融服務,以及在服務過程中有效平衡機構層面上的商業可持續和借款人層面上的成本可負擔方面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頭部企業在2015年前後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並在過去幾年利潤迭創新高,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然而P2P行業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周期,2018年行業的困難是個煉金石,部分平台按照監管的要求堅決履行「雙降」,承受了較大的監管成本,利潤出現下降,是正常的。在這樣一個惡劣的行業大環境下,這些P2P堅守服務小微、踐行普惠的定位,為小微企業主提供了每一筆成本可負擔的救命錢都彌足珍貴。我們相信,如果P2P備案落地,借貸撮合規模限制的緊箍得以鬆開,這類堅守初心的平台一定會迎來跨越式的發展。

作者陳文,系中國社科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副秘書長,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保貝海豚健康家族」走進小營巷公園展開公益義診活動
支付產業加速轉型 跨境支付成新「戰場」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