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挖出兩把鐵鎚,墓主是朱元璋愛將,學者:他鋪墊了一個王朝
朱元璋麾下將領眾多,徐達、常遇春等人更是功勛卓著。有一位將領,曾經站在了朱元璋的對立面,後來投降朱元璋,他作戰能力一般,但作用卻很大。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大明王朝。有學者甚至把他說成大明朝的第一功臣,他就是康茂才,一個憑一己之力,改變戰局的人。
1967年,南京北郊和平門外的一座陶瓷廠在擴建時,意外挖出一座古墓。因為正值「文革」時期,廠長不敢大意,立即通知了文化部門。文物專家進入墓穴後發現,這個古墓早已被人偷盜過,留在墓穴里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一些笨重、不易搬走的物品,例如石馬、石虎。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兩把鐵鎚,雖然銹跡斑斑,但在墓穴中仍舊十分顯眼。
根據殘留的石碑上寫的「蘄國武義康公」,可以確定,這個墓主正是明初名將、朱元璋手下愛將康茂才。《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康茂才使用兩把頁錘,臂力出眾。而墓中也有兩把鐵鎚,雖然生鏽,但仍可想像康茂才當年掄錘殺敵的場景。
康茂才到底是何許人呢?他早年曾是元朝的鎮撫(地方官),後來朱元璋渡江,康茂才鎮守採石鎮,朱元璋渡江時,對面的元軍將領正是康茂才。朱元璋攻打南京的時候,康茂才第二次被打敗,終於投降朱元璋。康茂才曾對朱元璋說:「之前我和你作對,是因為我們各為其主,現在我歸順於你,願意效犬馬之勞。」朱元璋大喜,仍舊讓康茂才率領舊部。
公元1360年,陳友諒日漸勢大,他聯合張士誠,打算東西夾擊朱元璋。朱元璋此時立足未穩,定然不是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對手。因此,在軍事會議上,有些將領直言,不如先投降陳友諒。朱元璋默不作聲,此時劉伯溫剛剛加盟,朱元璋私下問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對朱元璋說:「那些要投降的人,都該受到處罰。張士誠無大志,陳友諒才是心頭大患。我們只有擊敗陳友諒,才能立足。」因此,朱元璋決定迎戰陳友諒。
可陳友諒戰船高大,士兵眾多,沿江而下,勢如破竹,朱元璋如何能夠打贏陳友諒呢,大家都沒有對策。此時,康茂才發言了。《明史·康茂才傳》記載:
茂才與友諒有舊,命遣仆持書,紿為內應。友諒大喜,問:「康公安在?」曰:「守江東木橋。」使歸,太祖易橋以石。友諒至,見橋,愕然,連呼「老康」,莫應。退至龍灣,伏兵四起。茂才合諸將奮擊,大破之。
這次戰爭,稱為「龍灣之戰」,朱元璋以少勝多,逆轉戰局,從此站穩腳跟。此戰的大功臣是康茂才。康茂才和陳友諒早年認識,他寫信給陳友諒,說朱元璋不信任自己,打算另投陳友諒。陳友諒大喜,便約定和康茂才在江東木橋出裡應外合。陳友諒到達後,沒有看到木橋,卻看到一座石橋,得知中計,但河道狹窄,船隻不好調頭,中了朱元璋的埋伏,陳友諒大敗而歸,若不是張定邊拚命保護,陳友諒就死在南京了。因此,有歷史學者認為,因為有了康茂才,才有龍灣之戰,朱元璋才能打退陳友諒,在南京站穩腳跟。所以說,康茂才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礎。在民間戲曲中,還有康茂才掄著鐵鎚追趕陳友諒的橋段。
的確,沒有康茂才,朱元璋恐怕早就被陳友諒滅掉了。康茂才雖然功勞很大,但他並不是一員猛將。所以,康茂才大部分的功勞,都在後方。例如,洪武元年,徐達北伐,一路平定山東、開封、洛陽等地,康茂才負責籌集糧草,建造浮橋,安撫百姓等。
洪武三年,徐達攻下定西,班師回朝的路上,康茂才突然生病,隨後病死,年僅57歲。朱元璋痛哭不已,追贈康茂才為蘄國公,賜謚武義。《明史》的主編者張廷玉也曾評價康茂才:大明締造之基!可見,康茂才的作用之大。
※劉伯溫功勞很大,朱元璋為何不封他公侯,而封李善長為第一文臣?
※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顛覆歷史,學者:曹操赤壁敗因,並非火攻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