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爸爸猝死給自閉兒子留下10條簡訊: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新聞:
42歲的單親爸爸夜班後猝死,留下了17歲的自閉症兒子,而且還細心的留下了10條愛子簡訊,寫下了兒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事項。
看到這個新聞覺得很難受,看到這些簡訊的內容,便忍不住淚流滿面。
10條簡訊,吃飯、睡覺、喝水、如廁等各個細小的點,這些是他日常生活記錄下來的兒子的習慣。
這是他真切又沉默的父愛,也是一種用心良苦的無奈之舉:
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離去,但是他知道父母總會比孩子先走,所以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一定要為孩子留下點什麼,之後才能放心的離去。
所謂,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愛孩子是動物的本能,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把全世界給孩子,為孩子打造出一個光明多彩的人生,但是天會變人會老,再愛孩子的父母也沒通天的本事為孩子的一生保駕護航。
教育孩子卻是一個家庭最巨大的工程,所以只有在有限的時間裡為孩子「計深遠」,才能讓孩子真正的過好這一生。
01
第一計:
讓孩子多做家務,培養獨立性
92歲母親70多年沒離開村子,為了不讓兒子在自己去世後挨餓,吆牛耕田辛勤勞作,數年時間攢下上千斤三缸稻穀。
除此之外,她還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教會二兒子生火做飯,這些看似簡單的生火、淘米、切菜動作,她卻要一遍一遍的教給兒子。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安心離去,在她離去之後三個智障兒子能相依為命,能吃的上飯活得下去。
大包大攬不叫愛,那是害,教給孩子生存的基本能力才是愛。
只有暫時捨得讓孩子學會做飯做家務,才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即使在最苦難的關頭也能把自己照顧好。
奧巴馬夫婦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採訪,談及他的女兒在白宮的生活夫妻兩表示,即使住進白宮,她們還是得像現在一樣做家務。
「不能因為是總統的孩子就可以不勞動」。
米歇爾表示,第一次訪問白宮時,她就告訴員工,兩個女兒要自己整理床鋪、打掃房間,他們將盡量保證10歲的瑪麗亞和7歲的薩沙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他的大女兒已被哈佛錄取,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處理的井井有條。
不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不放縱孩子的懶惰和享樂心理,這樣的孩子長大才能更好的社會,更快的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問題。
02
第二計:
教孩子有一技之長
蔡康永曾經說過: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前段時間《摔跤吧爸爸》這部勵志影片讓人看了又想流淚又想歡呼:
爸爸阿米爾汗不顧眾人的嘲諷和勸阻,以極其嚴格的訓練方式訓練女兒摔跤,最終將大女兒吉塔送到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上,這也徹底改變了女兒一生的命運。
阿米爾汗是個摔跤手,但他更是女兒們的父親,作為父親的他需要替女兒們的未來打算。而這個打算就是,要女兒擁有一個厲害的本領,能夠當成對抗不公的籌碼。
在印度,女孩子的地位非常低,沒有選擇生活和婚姻的自主權,他不想讓女兒們被動地被未來的夫婿挑來挑去:
「我要讓我們的女兒變得非常優秀,男孩子們沒資格去挑選她們,她們以後能自己去挑選。」
有一技之長,不是為了炫耀自己和別人有多麼不一樣,而是為了能夠跟別人平起平坐,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記住,爸爸不能每次都來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戰鬥,但你必須依靠自己,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10年後車舊了,20年後貨幣貶值了,30年後房子也要整修了,40年後父母可能已經在,所有的靠山都不存在了,只有滿腹學識和一技之長能保一生。
03
第三計:
鼓勵孩子閱讀
一位老農夫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就會拿一本《聖經》開始閱讀,他的小孫子對此十分不解,便問道:
「爺爺,我試著像您一樣讀《聖經》,但我不能完全理解它,而且,我一合上書,就忘記內容了。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爺爺笑而不答,給孫子一個裝煤炭的籃子讓孫子去河邊打水。
結果可想而知,來來回回打過很多次,但是籃子裡面根本沒有水。
孫子很挫敗,而爺爺卻提醒他看看籃子的變化:原來骯髒烏黑的籃子,已經被他來回裝的水,洗得乾乾淨淨!
爺爺說:「孩子,這跟你讀書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是一樣的。」
就像那句說爛了的話一樣:如今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當時可能看到的僅僅是漢字的排序,但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沉澱,你就會發現這些文字已經深深刻在你的氣質里,讓你已經在不知不覺間由里到外的發生著改變。
正如曹文軒在《閱讀的意義》中所說:
閱讀與不閱讀,區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閱讀的生活和人生的那一面,便是不閱讀的生活和人生。
這中間是一道屏障、一道鴻溝,兩邊是完全不一樣的氣象。一面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無際的、令人窒息的荒涼和寂寥。
讀書對於孩子的意義同樣如此,並不是止步於能夠作文寫得好,能夠科學知識記得牢,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就滿足的了。
而是要告訴孩子,閱讀會給人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能夠開闊自己的視野融入不同的圈子,能夠用最簡單的方法來丈量世界的寬廣。
在吃飽穿暖之餘不至於空虛乏味,而是通過讀書來成為一個精神的貴族,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不卑不亢。
03
第四計:
教孩子接受失敗
完美是求知的敵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面對失敗,才能扛得住挫折經得起風雨,更加勇敢的向前。
之前讀過一篇中國交換生寫的文章《我在英國經歷「失敗周」》,大意就是學校設立「失敗周」,其間開設了專門的課程,有意設置一些考驗來培養學生坦然「接受失敗」。
像這樣的挫折模擬情景和角色扮演在英國的學校中十分常見,英國家長們常常把「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這句話掛在嘴邊。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乾脆家長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讓他學會避免失敗的方法。
最近頻繁曝出的新聞,從小學生被家人批評賭氣離家出走,到中學生考試不理想被家長責罵之後跳樓自殺,再到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過大患抑鬱症。。。。。。
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讓我們一次次意識到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也提醒著我們各位家長:
接受孩子的失敗吧,不要打擊不要責罵,而是鼓勵和陪伴。
泰國的一則家庭教育公益短片《豆芽引發的夢想》,短片中的媽媽四年級就輟學了,幾乎不認得什麼字,但是她的對小女孩的教育方式讓人很感動。
小女孩跟著媽媽去菜市場,看到有很多人在買豆芽,突發奇想要自己培養豆芽,她的媽媽表示了支持。
在嘗試培養豆芽後的幾天後,豆芽全部枯死了。看著枯死的豆芽,女兒十分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一顆豆芽都養不活。
但是媽媽卻微笑著跟孩子說:「沒事兒,我們再試一次。」
母女兩個買了專業性的書籍,一起學習如何科學地種豆芽,但因為她們忽略了豆芽需要早晚澆水,再一次失敗了。
坐在漏雨的房子里,看著存摺上微小的數字,媽媽流下了一滴淚後,又對著女兒笑著說:「我們再試試。」
最終,短片中小女孩的原型後來一路讀到了博士,拿到了獎學金,在瑞典進行學術研究。
有時候不是孩子想不開,而是大人們想不開,不是孩子接受不了失敗,而是大人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
讓孩子坦然接受失敗,父母是最好的教練。
愛孩子,不僅僅要他現在快樂,更希望他以後能快樂。
愛孩子,就該給他足夠的應對未來的能力,而且讓他們有能力反過來愛你。
※美國13歲少年給媽媽買車,這才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在校成績,而是業餘時間在做什麼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