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創新又走心:舞動的「電波」是這樣喚起共情的

創新又走心:舞動的「電波」是這樣喚起共情的

《永不消逝的電波》連接著中國四五十歲以上觀眾永難消逝的記憶。當年,孫道臨飾演的玉樹臨風、書卷氣十足的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李俠,在把最後一份情報發往延安後,從容發出告別語,字字錐心,這一鏡頭深深印在孩提時代的我心裡。

晚電影一甲子而生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同樣在尾聲中,閣樓上的李俠坐在電報機前發出最後的電波,舞台磚灰色的景板上,出現了用硃紅色標宋書寫的蒼勁大字「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無言的告別,伴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旋律,觀劇至此,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不懼難度,用舞蹈講清故事

聽說上海歌舞團要創作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久,但我之前一直覺得,此題材做成歌劇或音樂劇的可行性遠勝於做成舞劇,因為故事中的很多場景與戲劇點,很難不通過語言而僅藉助肢體就能表現。然而,首輪演出開始後,各種好評、推薦鋪天蓋地而來,逢圈內人必談「電波」,演出一票難求,實在激發了我的好奇心。用「擠」出來的一張票,抱著審視和挑剔的目光走進劇場,結果,懷著感動、震撼以及再次與之相遇的期盼走齣劇場。我沒想到,這部劇真的打動了我。

看戲那天,上海的天空飄著細密的雨絲,空氣清冷,而在室內舞台上,雨、傘成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突出的視覺形象。每當李俠遇到困難、危機、內心彷徨的時候,要麼暴雨如注,要麼撐著黑傘的人流出現——這種視覺情境雖然並不算是創新,但用在舞劇中卻非常合適。

主人公依然是人們熟知的李俠,但是,主要戲劇事件、人物設定基本上是全新創作。電影版中,李俠多次登上閣樓發報,舞劇中只在開頭和結尾呈現了兩次,其中不能不看出舞劇編導的推敲之意。事實上,「發報」確實不是特別容易用肢體藝術化表現的動作,舞劇不強調這個特定動作,而是通過李俠與妻子蘭芬,喬裝成裁縫鋪老闆、小夥計、車夫的幾位戰友與特務之間的周旋,以及敵方對地下黨組織跟蹤破壞等事件,推進整個劇情的發展。由於戲劇結構清晰,線索集中凝練,人設相對簡單,與電影文本相比,這樣的舞劇文本顯然更適合通過舞蹈或肢體動作來呈現。

與傳統經典的紅色舞劇如《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的線性敘事相比,《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更多呈現出藝術手段的立體性和當代性。

同樣是用舞蹈講故事,《電波》在講述方式上,內心意境多於直白敘述,又倚重意象化的表達。比如,在表現夫妻情感交流、敵我面對面鬥爭、懷念失去戰友等橋段時,編導於現時態的獨舞、雙人舞、群舞之中,糅入人物的回憶、幻想、猜度等種種主觀、內生性的因素,讓觀眾深切通感到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也在兇險撲朔的鬥爭戲裡,更為主人公的命運走向捏一把汗。

舞蹈編排上,《電波》具有親和力與時尚感。這種親和與時尚,並不是把當下流行的搖滾、街舞等搬到台上,而是通過生活化的動作與藝術化的舞蹈交糅,讓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觀劇體驗得到提升,進而欣然接受作品所要傳遞的精神主旨。筆者曾觀賞過該劇編導韓真、周莉亞的其他舞劇作品,竊以為《電波》在表達人物內心情感情緒時的舞段編排最為準確到位。

創新出奇,舞台觀感如「大片」

《電波》的音樂具有感染力和畫面感,把革命題材與藝術性可聽性有機統一,將激越、緊張、柔美、高昂、動人、悲壯的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直抵人心。舞劇音樂中還能捕捉到很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電影中的旋律,老上海味道撲面而來。舞美、燈光、服裝、造型,則為這種上海韻味錦上添彩。六七幅豎掛的磚灰色景板,在舞台上隨劇情自由流動,旋轉開合間,戲劇情境和故事空間切換、打開。蘭芬和女鄰居們在弄堂口搬個小板凳納涼,手拿芭蕉團扇的群舞,就在這乾淨、雅緻而又有些古舊的磚灰色景板的映襯下完成,和背板上隱隱的石庫門建築線條相呼應,老城廂風情呼之欲出。

舞台上還有幾塊可上下前後移動的同樣色調的橫掛景板,與豎掛的石庫門景板相配合。所有這些流動景板,「虛」可當「實」用,「實」也可化為「虛」境,除了豐富視覺效果,也為舞蹈提供了更有意味的表演空間。景板在劇中還充當了「字幕屏」,舞劇在複雜人物關係的交待上無疑有短板,《電波》的處理智慧是每當一個主要人物首次出場,景板上都會投映相關文字,這些「字幕」成了舞美的一部分,在影像上具有影視劇的既視效果,觀眾注意力則始終在舞台上,避免了為看舞台外字幕屏而分神齣戲的情況。

與流動寫意的景板相比,《電波》的道具則基本是寫實風,對桌椅、小板凳、床榻、檯燈、店鋪招牌、電梯柵欄門等的運用簡便、有效。電梯柵欄門在需要時從上吊下,便可在舞台上隔出關鍵劇情展開的戲劇空間,配合燈光閃移,舞蹈肢體語言也更為靈動,讓人身臨其境。舞檯燈光乾淨、純粹、高級,是有靈魂的光。數度,在全黑的背景下,創作者非常克制而精準地根據人物的輪廓打光,讓主人公隱在一片不可捉摸的黑暗中,彷彿那黑暗裡隨時會爆發不可預知的危機。在一些個體或群體場面中,方形追光的應用,則讓舞台空間的實體感更加強化,整體意境營造得相當到位。

走新也走心,精細打磨拓空間

孫道臨是國人心目中的銀幕「男神」,他塑造的「李俠」已是不朽經典,而舞劇《電波》的領銜主演王佳俊也不負眾望,將可敬可信的革命者形象塑造得比較成功。王佳俊在形體氣質、人物感覺、年代特徵上把握得當,既透出知識分子的溫文爾雅,又散發革命者無畏剛毅的氣質,俊朗的外形還傳遞著一層青春偶像氣韻。他與蘭芬飾演者朱潔靜的配合相當默契,最後一幕夫妻別離戲,兩人將不舍、擔憂與決絕表現得令人心痛扼腕。

首次搬上舞劇舞台的《電波》,從新作要求來看足夠成功,論精益求精,當然存在著雕琢完善之處。可貴的是,編導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後,對如局部的劇情脈絡與人物行為邏輯的舞台呈現做了更明晰的處理,比如裁縫鋪被抄、裁縫被殺害那場戲裡,李俠在特務離開後走進鋪子尋找情報線索,原來,敵人和李俠出現在同一個空間,感覺他被敵人包圍。修改後,編導以背景人物的「倒帶」式舞蹈,表現李俠對裁縫遇害前種種情形的分析推斷,敵人是出現在李俠腦海中,而不是在實際空間中,如此處理更見戲劇性,「虛」與「實」之區分也不會讓觀眾誤解,同時為舞蹈表現騰挪出更大的空間。《電波》多處用到類似電影蒙太奇虛實結合的處理手法,比如表現李俠和蘭芬回憶兩人相知相愛過程時,就用另外三對演員來體現,表達得清楚,也充滿溫情,從修改情況看,「虛實」的運用更嫻熟與有邏輯性了。

《電波》的優秀來自於它的完整,是從劇本、音樂、編舞、表演到舞美、燈光、服裝造型等所有元素相互交融、難以分割的統一體,也是主創對於舞劇樣式的一次具有開拓意識和變革精神的探索與嘗試。這部舞劇不僅「講清楚了」一個紅色故事,還把極具當代性的審美融入其中,讓迴響在老一代人腦海中《永不消逝的電波》激情恣意地舞動起來,也贏得新一代觀眾的共情,確屬難能可貴。

本文由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在超強「吸金」的《復聯4》面前,國產片緣何紛紛避讓?
麥家長篇小說新作《人生海海》在京發布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