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家台灣銀行做的是只賠不賺的買賣,為何卻能廣受讚譽、經營越來越好?

這家台灣銀行做的是只賠不賺的買賣,為何卻能廣受讚譽、經營越來越好?

走進台中企業家李先生的辦公樓,看到牆上掛著一幅作品《城市失格──西門町》。原本車水馬龍的台北西門町,在這幅作品上卻杳無人影。「平素你絕找不到這個場面。」李先生說:「作者每天午後固定時間拍下了200多張相片,然後挑出每張照片中無人無車的小塊零碎場面,用電腦重新覆蓋、拼貼完成。」

李先生告訴我,這幅作品是他從台灣「藝術銀行」租來的。如今島內的企業、醫院、酒店等都熱衷於向其租借藝術作品,所付租金只是銀行購入價格的0.4%。承租費用包含租金、保險費、運輸費等,租期一般為3個月至1年。

藝術作品為何能廉價租借?這要從「藝術銀行」說起。原來,2014年由台灣文化主管部門出資收購本土藝術家作品,再通過立足公益的「藝術銀行」低價租賃給機關或民間企業。這樣既能美化空間,也能促進藝術品市場流通,還能讓作品走進大眾,培養民眾的美學修養。

什麼樣的藝術品會被「藝術銀行」收購?這有一整套流程。作品採用徵集方式,先由藝術家或其代理人提出申請,再由藝術家、產業界等組成的專門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參選的藝術家須來自台灣,年齡不限,作品要能反映台灣多元文化。一旦入選,作品由「藝術銀行」出資購入並永久收藏。

從一開始,「藝術銀行」就拋棄了以利潤為本的傳統,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使藝術收藏品能在社會上廣泛流轉。「藝術銀行」尚未開張之時,當局文化部門負責人就明確宣布,「我們不做美學投資,而是做美學紮根」「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希望孩子們不要只看到莫內、梵谷、畢卡索(莫奈、梵高、畢加索)的複製畫作,還要有當代本土藝術家活生生的筆觸。」對於那些處於成長初期的藝術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支持。他們的作品要得到社會的認可,最重要的是儘可能地展示。

與此同時,人們更為關心的是,「藝術銀行」如何維持年復一年的運營成本?因為這可是個世界性難題。2014年3月,「藝術銀行」在台中市銀行街開門營業,剛開始幾乎沒有人看好,甚至有人稱,缺失官方財政支撐,這種另類銀行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藝術銀行」的第一筆啟動資金來自於台灣文化部門投入的7000萬新台幣(當年約合1200萬人民幣),其中3500萬新台幣用於購買島內有發展潛力但知名度不高的藝術家作品,另外3500萬用來建設庫房及其他行政費用。

有了啟動資金後,「藝術銀行」又該如何正常運轉呢?由於採取「只租不售」的運作方式,做的其實是只賠不賺的買賣,象徵性收取的微薄租金,只能覆蓋小部分成本。至於購入與出租間的巨大成本剪刀差,由包括台中李先生等酷愛藝術的企業家慷慨解囊,再仰仗「藝術銀行俱樂部」全力支持,彌補了財政上的虧損。

經過這些年的運轉後,這家「不在於賺錢,而在於流通」的「藝術銀行」在藝術家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人性化、公益性的天橋,提高了台灣小字輩,甚至是無名之輩作品的能見度和內在價值。與此同時,高雅藝術品不再只是被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讓藝術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逐步提高公眾的藝術素養。與一些美術館購藏藝術品重於館內典藏不同,「藝術銀行」重在藝術品的館外流通,要把藝術品置放於公共空間,讓更多人來認識欣賞。

「藝術銀行」負責人張正霖悄悄向我露了家底:銀行第一批累計購入195位藝術家、共計346組作品。內中不乏在台北藝術節嶄露頭角的新人藝術家創作,如從電腦遊戲與現實社會中汲取靈感的作品,根據魔幻場景創作的畫作等。第二批則大手筆購入1300多位藝術家的4800多件藝術作品。最近幾年又有了第三、第四批的收購。如此滾雪球般廣納佳作,讓島內藝術迷能飽享更多的藝術盛宴。

在與李先生的交談中,我知道了台灣藝術界有句流行語:讓藝術「轉」起來。你看,原先似乎毫無關聯的銀行與藝術,一旦有緣結合,就脫胎換骨,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真正把藝術轉起來。(作者繫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滬蘇浙皖攜手,用民樂繪一幅立體的江南山水圖
上海圖書館又添重磅藏品,元史巨著《蒙兀兒史記》手稿入藏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