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鞭子與糖:成就系統簡史

鞭子與糖:成就系統簡史

電子遊戲來源於生活,但又超脫於生活。能夠體現這一點的,正是成就和獎盃系統。

若是在現實生活中,你突然傻愣著不動幾個小時,或者故意從高處跌落,就只能得到他人關愛智障的眼神。而在《神秘海域4》或是《魔獸世界》里,上述舉動意味著你將獲得名為「怯場」的獎盃,以及「失足跌落」的成就。

這還只是整個成就系統的一小部分。對玩家來講,它們如同自助餐里的小點心,甜頭有限。更多的挑戰需要夜以繼日的不斷努力,從「完成故事模式」到「以困難難度破關遊戲」,比比皆是。

說成就是《魔獸世界》的主要玩法也不為過

付出的汗水越多,收穫的快樂通常也越為飽滿。作為「成就和獎盃黨」的玩家,沒什麼能比解鎖成就、獲得獎盃更讓人心曠神怡。它帶領玩家做起了一套有關快樂的智力體操:得到成就、拿到獎盃、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人稱「肝帝」的 Hakoom,自然而然成為了「成就獎盃黨」心中的偶像。他擁有的白金獎盃數量接近 2000 個,展現出的內在動力,也足以佐證成就和獎盃系統的吸引力。

Hakoom 和他的吉尼斯證明高分系統

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此刻意的追求數據,無異於一場自虐式的行為藝術。但相對的,那種由「挑戰規則、挑戰自我」而生的滿足感,卻成了另一批人尋覓的終極目標。這是成就和獎盃系統的基因所決定的,它最初的形態 —— 高分系統(High score),便深刻地體現著這一點。

高分系統

《Speed Race》,是 Taito 公司 1974 年的作品。作為第一款擁有高分概念的遊戲,內在邏輯是達到系統設定的分數標準,就可以獲得再玩一次的獎勵。1976 年誕生的《Sea Wolf》與之類似,它的高分回饋是予以玩家特殊道具,或者進入特殊關卡的權利。

是的,此時的高分還沒有催化出「直接競爭」,僅僅只是延長遊戲時間的一種機制。

真正將「展示分數名單」作為內容一部分的作品,是 1978 年的《太空侵略者》。系列作品甚至開創性的添加了姓名的首字母記錄,這意味著凡是達到分數的玩家,就可以美美的將名字展示在排行榜上,直到被成績更好的人取代。

有趣的是,無良的街機廳老闆覺得有機可乘,他們會在夜間將機器斷電,好讓排行榜迅速刷新。這招百試百靈,是短時間內增加「吃幣率」的最好手段。因為在第二天,無數玩家總會如醉如痴的挑戰遊戲,只為了雙手顫抖,加冕禮般輸入姓名縮寫的那一刻。

斷電有時是為了節省成本

某種程度上,《太空侵略者》之類的「高分」系統,讓遊戲變得如此風靡。伴隨著一股高分潮流,《Nintendo Power》和《Sega Visions》等雜誌開始刊登讀者提交的高分,並發表獲得各種高分的方法。這為成就和獎盃的出現埋下了深深的伏筆,它們逐漸從一個抽象概念,轉為切實的物質獎勵。

實體徽章

1982 年動視公司的《Chopper Command》,是第一個將成就和獎盃系統進行「實體化」的遊戲。該作的高分挑戰設置為 10000 分,達到標準的玩家,可獲得官方的實體遊戲周邊 —— 徽章。徽章為刺繡工藝,圖案美觀大方,極具保存價值的同時,百分百滿足了玩家的炫耀心。

動視徽章

但獲得徽章的過程著實有些麻煩,首先人們需要根據遊戲說明書,明確「高分挑戰」的項目為何;接著不斷練習,將挑戰成功的畫面用相機拍下,自費郵寄到動視公司等待確認;最終在漫長的數周等待後,動視才會返還徽章,並附上確認信件。

當時,動視就已根據不同的遊戲項目,設計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徽章,比如《Pitfall》就將挑戰標準提高到了 20000 分。所以要想拿到某個遊戲的所有獎勵,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無疑是對信心和耐心的終極考驗,與現今的成就獎盃系統已經極為相似了。

徽章存在的意義,還不僅僅是「成功的證明」。動視會在寄送徽章的同時,附帶某些遊戲的邀請函。若是在《Starmaster》里拿到了「3800 分挑戰」的徽章,便會收到「Starmaster 俱樂部」的信件,一旦加入,就能享受到會員才有的優待。

動視派發的邀請函

更重要的,是邀請函中一併包含了試玩未發售、未公開遊戲的機會,玩家如果確認「同意參加」就會得到這些作品。顯而易見,動視此舉旨在進行早期的市場調研。

遺憾的是,看似一舉多得的徽章政策,壽命卻只有 1 年。到了 1983 年,動視便不再製作和頒發任何實體徽章。原因在於生產徽章的成本過於高昂,寄送期間也經常發生丟失的情況。製作者們開始反思:為什麼不將這些繁雜的系統做回到遊戲里呢?

下一頁:回歸遊戲

回歸遊戲

於是,《E-Motion》誕生了。

《E-Motion》是一款解謎類型的遊戲,誕生於 1990 年的 Amiga 家用電腦平台,它是最早包含現代意義上「成就」的作品。但那時所謂的成就,還被稱作「神秘獎勵」(Secret Bonuses)。

《E-Motion》的成就有 5 種,從挑戰操作方法的「不向右移動完成遊戲」,到挑戰流程的「完成所有關卡」。自《E-Motion》開始,無數作品開始加入神秘獎勵的設置,這為成就獎盃系統的最終確立,打下了堅實的數量基礎。

《E-Motion》

這些老前輩的努力,最終促使微軟描繪了成就的完整形態,該公司於 2005 年在其平台上,定義了現代成就系統的基本語法,當時還被稱為 Gamerscore 系統。作為回報,它也讓 Xbox 360 風光無限,期間即使遭遇了「三紅」危機也沒被 K.O. 出場 —— 其中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人們捨不得那成千上萬的計分點數。

到了 2007 年時,微軟將這套系統擴展到了 Windows Live 的計劃遊戲中,不少玩家甚至因此將《光環2》又翻出來打了幾遍。

Gamerscore

而 Steam 成就就顯得更有「革命性」了,因為你根本用不著打遊戲,只要買買買就能收穫回饋:購買 5 款遊戲,便是「謹慎的收藏家」;購買 25 款遊戲,就會被扣上「眼尖的囤積者」的稱號;什麼你有 1000 款遊戲?「遊戲產業的守護者」實至名歸。

索尼當然不會甘於落後,在 2008 年的 2.40 固件更新中,PS3 也新增了「獎盃」系統。時至如今,無數用戶都已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刷獎盃的偉大事業之中。而為了讓反饋更為強烈,成就和獎盃的圖標如今愈發拉風,音效越來越響,展示給其他人瀏覽的櫥窗也是越做越大。

鞭子與糖

拉風與否,暫且不做深究。回顧一下取得的成就和獎盃,就會發現它其實記錄了你的遊戲過程。從「首次進入 XXX 世界」到最終「完成故事模式」,所有挑戰鑄成了一本記憶之書。成就和獎盃其實是將遊戲過程細緻化、可視化的日記本。諄諄提醒下,陪伴人們度過一段又一段的歡快時光。

這些提醒有時又化為教鞭,不停的教唆和勉勵,哪怕玩家經常遭遇失敗。此時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用高難度的「以 XXX 種方法擊敗敵人」鍛煉你,時刻讓人們保持最佳的競技狀態。

無形之中,成就和獎盃系統完善著玩家對於遊戲的理解,榨乾著關於遊戲的所有秘密,讓我們覺得遊戲是個值得反覆體驗的精妙世界,而並非一眼看穿的低劣戲法。這些可以被分享和感受東西,又成為了一部分人最為得意、最為閃耀的收藏。

所以白金黨和全成就的范兒越來越多,我們也習慣夜以繼日的奮鬥,虛擬世界的苦辣酸甜都不算什麼,當一聲「叮」的音效在耳邊響起,一切辛苦似乎都值得! —— 呃,真的?

事實上,有人覺得成就和獎盃系統理應更為精進。現存的獎勵概念,過於重視「贏和獲得高分」的行為本身,忽略了遊戲對於玩家情緒的塑造。而內在的積極情感,又很容易被一成不變的系統排除在外。

那理想的形態應該是什麼?美國遊戲設計師赫夫特(William Neal Hallford)曾經提出過一個 4R 標準:可達,技能,生存與榮譽。

他以 RPG 的機製為例,指出了成就和獎盃系統的改進方向。與其告訴玩家幹掉了多少敵人、用多少種方法幹掉了它們,不如告訴玩家拯救了多少家庭,阻止了多少次邪惡力量的入侵。

赫夫特也是《地牢圍攻》的作者

赫夫特的意思很明顯,成就和獎盃系統不該總是成為分數、遊戲時間的記錄器,而應成為玩家感情的催化劑。因為成就和獎盃的實質是鼓勵玩家在遊戲里做更好的事,成為更好的人,這些反而是衡量玩家水平的重要標準。

然而,人們的感情很難用統一的、客觀的標準進行衡量:如果我不想做一個好人呢?因此,對於挑戰系統的要求,其實也是對於遊戲設計本身的要求。

如何體現玩家真實的內心訴求?問題的答案我們暫時不得而知,這恐怕也是不少遊戲製作者的畢生所求。唯一明確的,是成就與獎盃系統理應還將迎來新一輪的進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時光VGtime 的精彩文章:

克蘇魯風恐怖冒險遊戲《沉沒之城》12分鐘新演示釋出
他在《我的世界》一命生存模式中活了五年,卻毀於一旦…

TAG:遊戲時光VG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