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修養的最高層次
慎獨,是修養的最高層次
「慎獨」,通俗是指: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因此,當獨自一人時,同樣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住自己。
「慎獨」,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思是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時,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便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良心、表裡不一、沒有素質的事。
一句話,任何時候都絕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品悟起來,慎獨,乃是一種君子的人格,一種高度自律的素質,一種良心的光明坦蕩,一種高貴的修養,一種人生的境界。
而這,就是修行的最高層次。
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
《中庸》說,君子慎獨。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說,這就是一個君子。
這句話一語道破君子素養的要訣所在——知行合一。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
而這些,正是慎獨的根本要義。
所以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慎獨,是一種良心的坦蕩
無論春秋時柳下惠的坐懷不亂,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元代時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都體現出一種對心中自律的堅守,一種良心的坦蕩。
《後漢書》載,東漢安帝時,荊州刺使楊震赴任途中,途徑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提攜之恩,為表感謝,王密「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楊震卻拒絕接受,王密勸道:「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羞愧而出」。
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但像楊震這樣做人坦蕩,即使沒人監督心卻一如既往地遵從自己良心的人,卻寥寥無幾。
所以,慎獨就是老老實實面對良知,清清白白面對自己,坦坦蕩蕩面對世界,用一顆乾乾淨淨的心,換來高貴的人格。
慎獨,是一種高度的自律
說到底,慎獨就是一種高度的自律。自律是人通過對自己情緒和思維的控制,來達到主動行動的能力。
「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自律的最高層次,便是慎獨。
如何做到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慎言
「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人在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說話,所以慎言是修養自己的第一步。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慎言還是處世最重要的一方面,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慎言與否,關乎成敗。
2.慎行
慎行是一種修養和品格,反映著內心原則操守的清晰、堅定與否。「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懂得「慎行」的人,必定志存高遠,腳步踏實。世事複雜險惡,也需要靠慎行去保證一個安穩周全。
3.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而是不忽視細節,是對事物一絲不苟的態度。《老子》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圖大者當謹於微。
4.慎欲
心欲傷神,肉慾傷身。「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我們每個人都做不到完全消除慾望,但起碼可以節制,不受慾望擺布,成為慾望的奴隸。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慎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交友不慎。看人不要只看表面,要在多觀察、多了解的基礎上,再決定交與不交。
6.慎初
對於人生,忘了初心,就等於入了歧路,走得越遠便越空虛,因為那必定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對於做人,任何事情只要做了第一次,便必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是邁出惡的一步,就是走向惡的深淵。所以一定要慎初,當其時,是非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7.慎終
老子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時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事情的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太多的失敗,都是敗在了最後一段路。
慎獨,是一種高貴的修養
慎獨,需要的是內心的定力。定力,卻是需要修鍊的。
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就非常注重「慎獨」的修鍊。
他臨終時只給子孫留下四條遺訓,第一條就是「慎獨則心安」——如果能做到慎獨,則內心坦蕩,心中無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處之。這是自強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曾國藩還曾在家書中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
曾國藩32歲那年,給自己訂了個日課冊,規定了自己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一以貫之,堅持下來。他正是憑藉這種嚴格的修身成就功名,並樹立了做人的標杆。
這為我們指出的,就是修鍊慎獨工夫的最切實可行之法——為自己規定必須遵守的規矩,為自己制定必須要做的事情,然後堅定遵守、堅持做下去,以磨礪自己的心性,沉澱自己的修養,不因無人監督而放縱和荒廢。
慎獨,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小事中,除了一份高度的警覺之心,就是要切實紮實地去做。定力,就來自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中。
最大的高貴,是內心的定力。一個高貴的人,是能做得了自己主的人。
慎獨,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南宋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慎獨之時,人主要面對的是自己,是與自己的內心赤膊相見。
能做到慎獨的人,是戰勝了自己的人。
老子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勝,才稱得上強大;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面對世間的慾望滾滾,命運的榮辱沉浮,人生的成敗得失,守得住自己,約得住行為,不崩潰,不放縱。
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與自己相處是能力,與自己相處好才是境界。所謂慎獨,正是與自己好好相處,並找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自律慎獨、道德完善的體現。古代先賢在道德修養方面十分講究「慎獨」,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會表現出自己的真實道德修養來。
※智慧人生:12句經典「老人言」,早讀早受益
※書畫欣賞:古畫里的春色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