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喚醒世人的記憶 他們花了一百年

喚醒世人的記憶 他們花了一百年

銀幕轉亮,這部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終於展現在眾人眼前。曾經「出產」過「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的大導演彼得·傑克遜,這一次放棄了對想像力的肆意揮灑,而出人意料的專註於一項有歷史癖和修復癖的大工程,成品就是它了——《They shall not grow old》(內地譯為《他們已不再變老》、香港譯為《不老的戰跡》)。它不單單是導演獻給祖父的一份緬懷之物、獻給一戰老兵的一串紀念花環,更是獻給所有觀眾的一份厚禮,使他們在99分鐘的光陰能夠走入荒草沒膝的歷史,凝視戰場點滴。百年前的塵封歷史,終於藉由彼得·傑克遜之手,接受到了一點來自當代觀眾的溫情。

影片是導演獻給祖父的緬懷之禮,獻給一戰老兵的紀念花環

永不止歇的老兵原聲

《他們已不再變老》捨棄了紀錄片常用的那種貫穿始終的敘述性旁白,而更像是一場討論會。大量退伍老兵的聲音從浩如煙海的訪問資料中被剪輯出來。飽經戰火的嗓音講述著自身過往經歷,隻言片語而又七嘴八舌,中間幾乎沒有靜默的時刻,如同趕場一樣魚貫而出,一個接一個,不給觀眾任何喘息之機,像是爭先恐後向後代傾訴的被遺忘的靈魂。作為觀眾,有時候甚至覺得這些聲音太過密集,沒有給觀影情緒留下醞釀回味的餘地。但話雖如此,老兵能夠擁有一個訴說往事的機會,又何其艱難。

為了這場呈現,《他們已不再變老》的主創團隊從總時長超600小時、來自逾200位一戰老兵的訪問資料中進行精挑細選,並抽取剪輯,使聲音按不同的主題排列,與影片中的畫面相配合,而影片畫面則是從100小時的原始影像資料中選取而成。導演彼得·傑克遜曾表示,單單復盤資料這一步驟,就用去團隊整整一年時間,其為準確還原歷史所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失聲於當代,他們甚至還失聲於當年。片中老兵回憶,當他們倖存返鄉時,得到的不是榮譽,而是冷眼。工作機會不對退伍士兵開放,沒人對他們的前線經歷有一絲一毫的興趣,即使向親人吐露三言兩語,得到的回應全是不相信和不在乎。那些未受炮火摧殘的人們似乎難以明白,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段時日里,竟然存在過這樣一個無法理喻的平行世界。那麼,老兵的講述到底遲來了多久,又隱忍了多久?影片中每條聲音都表現得雲淡風輕、從容平靜,只有一處是個例外,那名老兵回憶自己面對殘缺不全的戰友時,如何扣動扳機,痛苦使聲音開始抽泣。

跟隨他們進入一戰戰場

《他們已不再變老》最為人所稱道的,當然是對黑白影像的上色修復。影片始於黑白,終於黑白,中間主要內容均為彩色。既然出現色彩轉換,轉換點的選取便是重中之重。從應徵入伍直至新兵訓練,黑白色調始終未變,等到終於進入前線戰壕,士兵們有序前行、望向鏡頭,隨著一聲「follow me」的呼喊,屏幕由黑白轉為彩色,3D景深效果隨即顯現,瞬間一切有了枯木逢春的驚詫。

喚醒歷史有賴於主創團隊的精益求精。彼得傑克遜的團隊利用最先進的數碼修復、上色與3D技術,將許多躺在檔案庫里從未公開過的影像片段變成栩栩如生的場景,觀眾甚至可以看到戰壕邊緣的青草和士兵罐頭裡的湯汁。主創團隊還調整了播放幀數,使那些舊日影像中人物動作的「怪異感」變得正常。最重要的是音效的添加,人物的語言通過口型識別出來、彌補進去,戰場效果用一戰武器進行擬音還原,聲音使彩色影像變得更顯鮮活。觀眾如同走入時光隧道,親臨一戰戰場,那些明媚的年輕士兵彷彿從湮滅中蘇醒。只是這場蘇醒,用去了一百年的光陰。

彼時彼刻,攝影機還是個新奇的存在。士兵們常常望向鏡頭哈哈大笑或興奮致意。觀眾會隱約覺得,士兵們互動的對象正是自己,這增強了代入感,模糊了銀幕內外的界限。但凝視著這些綻放笑容的年輕臉龐,尤會為他們戰死沙場的命運唏噓。每當有士兵的醜態被攝影機捕捉,周圍戰友常大笑不止,當事人則稍顯尷尬,他們永不能體會這種入鏡的幸運,那個珍貴瞬間其實為自己、也為後人保存了一份歷史細節的見證。

由於年深日久的緣故,即使主創團隊精心修復,畫面仍像有一層層薄薄的歲月霧靄籠罩,許多士兵臉上常常是有目無神。這種難以捕捉眼神的感覺,就像你能看見他們停駐人間的圖景,卻知道那些靈魂早已遠去。

影片對戰爭的殘酷性沒有任何隱瞞,殘缺的無人問津的屍體爬滿蒼蠅、曝屍荒野;戰壕里的老鼠以屍體為食又被士兵滅殺,死鼠堆積如小山;戰場無人區一片死寂;黃色毒氣遮天蔽日襲來。觀眾甚至可以感受到武器發揮效力的瞬間,霰彈炮的真實威力、地雷的轟然炸響……這些都不通過空洞的文字來描述,而是實實在在的影像震撼。你還可以了解「聲振屋瓦」這一詞語的確切意涵,當炮彈射出後,你眼見陽光下民宅的屋瓦,撲簌簌地砸落下來。

《他們已不再變老》當中最絢麗的部分要數一處黃昏時節晚霞映照的場景,士兵們往來忙碌,煙與霞互相交織,戰場竟現出一份短暫的靜謐。隨著銀幕上出現一戰期間的死亡人數介紹,畫面陡然變為黑白,鮮活場景進入塵封歷史。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戰爭電影

《他們已不再變老》沒有紀錄片常見的對部隊番號和戰場名稱的標註,也沒有關於戰爭進程的概括性表述。一名對一戰歷史毫無了解的觀眾看過全片後,很可能對它的過程與走勢仍然知之甚少,但卻體驗甚詳,如同親歷。

這是因為影片著重表現人類對戰爭的具體體驗,從入伍、訓練、前線生活、作戰、傷亡、俘虜敵軍、停戰、回家等多個方面來將當時的場景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被上色的影像、老兵淡淡的訴說,觀眾可以體會到戰爭形形色色的橫斷面,比如許多老兵都提起被長官暗示或直接要求謊報年齡以便達到入伍條件的細節,比如對戰場無人區種種不堪回首的回憶,比如面對同袍倒下瞬間那難以名狀的恐懼,比如戰後返鄉時所遭受的旁人冷遇。

這樣看來,《他們已不再變老》其實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戰爭紀錄片,早已跳脫了一戰的範疇,也並不受百年前具體生活形態的束縛,因為戰爭普適性經歷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在世界不同地方上演,其間的宣傳誘導、盲目興奮、想像破滅、價值崩解、心靈煎熬其實並無二致。此外,對戰爭普適性的提煉,也彌補了影片來源和視角單一所帶來的不足。彼得傑克遜的祖父是一戰老兵,曾服役於英軍,並因戰爭創傷過世。影片選擇從英軍視角入手,素材也主要來自英國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和BBC檔案庫,看上去角度單一、敵我固定。而實際上,老兵言談間透露出對德軍的同情與諒解、對殺死敵人的不適應,片中起輔助呈現作用的戰爭繪畫也盡量避開醜化敵人的部分,如此種種,都是影片避免簡單敵我兩分邏輯的努力。

從人類普遍戰爭經驗出發,《他們已不再變老》更像是道填空題,去掉對交戰雙方的名字,共同面對戰爭的不堪回首。

戰跡如何不老,過往飄於風中。

文 | 張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消融」在牆上的肖像畫
死亡吹不熄愛的火焰 終點處有人為我們守望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