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斗指東南,春去夏來
立夏,為孟夏之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有「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三候,意味著夏天的到來。
立夏(資料圖)
1
夏,中國之人
立,甲骨文是一個人形。《甲骨文字典》中解釋有:「從大從一,象人正面站里之形。」
夏(資料圖)
而「夏」字的甲骨文,也表人形。相對於甲骨文中其他表示人形的字而言,「夏」形狀較為豐富,不是簡單的線條。
《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中國之人也。」這就提出了「中國」的概念,《說文解字注》對這個字做了更詳盡的解釋:「(夏)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我們常用的「夏天」的「天」,甲骨文里實際上也是一個人形的結構,表示人站立,重點在其頭部。王國維認為:「天,本象人顛頂。」
就是用人的頭部,表示「至高」的意思。同樣,包括我們常常尊稱老子的「子」也是一個人形,表示嬰兒在襁褓里。夏季的「季」,也是如此。
2
立夏三候
一候,螻蟈鳴。一說是蛙聲。
《逸周書·時訓》中有:「立夏之日,螻蟈鳴。」朱右曾校釋為:「螻蟈,蛙之屬,蛙鳴始於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
這是一種比青蛙要小的蛙種。
蟲鳴(資料圖)
但也有持不同意見者,《七修類稿》中認為我們現代人常作「土狗」的一種蟲,寫有:
「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碩鼠,各地方言之不同也。」《埤雅》和《本草》都持這個觀點。
蚯蚓出(資料圖)
二候,蚯蚓出。
蚯蚓,也叫「地龍」。
《西遊記》中有一段孫悟空車遲國鬥法時,責備北海龍王時的戲言:「我把你這個帶角的蚯蚓,有鱗的泥鰍!」
這裡孫悟空把龍王比作了蚯蚓。蚯蚓能夠感受土地的陰陽,且動作往往是一屈一張,陰則屈,而遇陽則伸。
《歷解》中有:「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這裡的「出」,表示像草一樣從土中長出來,表示蚯蚓成群的冒出來。
王瓜(資料圖)
三候,王瓜生。
這是一種攀爬性很強的草本,夏季開花,十月結果。
《本經》中稱作「土瓜」,味道苦,有清熱、生津、通乳的功效。《唐本草》中寫有:「此物(王瓜)蔓生,葉似栝樓,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但無棱爾。根似葛,細而多糝。」
王瓜分布較廣,主要在我國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台灣等第,這樣的植物一旦開花,就象徵著立夏時節的到來。王瓜的根和種子都可入葯。
3
立夏食俗
立夏的食俗為吃雞蛋,民間有「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之說。「疰」,音同住,這個字多表示發於夏令時期的病,主要癥狀是體倦、食少。
茶葉蛋(資料圖)
立夏通常在農曆四月,民間有「四月雞蛋賤如菜」的說法。這個賤,是價格低的意思。這個季節,母雞平均會一天下一個蛋,所以市面上流通的雞蛋會很多。
吃雞蛋可以提高免疫力。民間還有一種名為「茶葉蛋」的做法,深受人們喜愛。
袁枚的《隨園食單》把它列為點心:「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加減。可作點心。」雞蛋可以說是人類最為常見的食品,包含了很多營養。
《本草綱目》中描述了其很多功效,如「身體發黃。用雞蛋一枚,連殼燒成灰。研細,加醋一合,溫服。服三次,有特效。」「身面腫滿。用雞蛋黃白相和,塗搽腫處,幹了再塗」等。
蛋酒(資料圖)
筆者所在的湖北武漢地區,有一種名為「蛋酒」的早餐飲料,是以雞蛋、酒釀、白砂糖為原料。
酒釀就是我們常喝的一種糯米酒,筆者曾在《天上豈有痴仙人:糯米酒與飲食養生》一文中指出了其養生功效,外加雞蛋的營養,可謂是養生早餐中飲品的首選。
立夏之後,炎熱將至,雨量逐漸增多。大地上的植物開始旺盛地生長,勤勞的中國人在立夏前後開始早稻的插秧,努力付出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豐富的回報。
(編輯:西銘)
聲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