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還沒斷奶就學潛水,這幫神人是海王后代嗎?

還沒斷奶就學潛水,這幫神人是海王后代嗎?

自從短視頻社交媒體大火後,人們外出旅遊時都會拍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有趣畫面與大家分享。(那首「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歌,大家腦補一下…)

這其中點贊量比較高的,有許多海島、沙灘、潛水的內容。報姐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東南亞海島地區,不少朋友拍到坐船的時候,劃著小船來賣海貨或者討錢的小朋友。

(圖源:flickr)

曬得黝黑的皮膚,有些羞澀好奇的目光,這些孩子看上去非常「原生態」。不少視頻的介紹和評論區里,總是會有「無國籍、無家園,一輩子都不能上岸」的討論。

(圖源:flickr)

依海而生的島民我能理解,可一輩子不能上岸,只能生活在船上這件事,是真的嗎?順手一查,真的有這種說法,但不全對。

原來,這群沒有任何官方記錄和紙質歷史記載,世世代代生活在東南亞地區的群體,名叫巴瑤族Bajau。

(圖源:flickr)

數百年來,他們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之間海域移動,住在一種名叫「lepa-lepa」的木質傳統小船里,靠著最原始的捕魚,自給自足,生老病死都在海上發生。

(圖源:malay)

巴瑤在印尼語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而他們也被現代社會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海上的吉普賽人。

(圖源:wikimedia)

可是,巴瑤族為什麼住在海里,又怎麼會成為海上的吉普賽人?

因為沒有文字和紙質的歷史記錄,巴瑤族雖然存在了許久,但它的前世今生,經常只能在巴瑤族人民的口述里呈現。

(圖源:pinterest)

關於巴瑤族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相傳,幾百年前,婆羅洲的巴瑤族公主前去鄰國和親的途中,被鄰國國王「截胡」搶走,守護她的侍衛因為交不了差,逃到了沿途的海岸,遠離了陸地。

(圖源:wikimedia)

神話之外,到了近代,不少人類學家研究了巴瑤族的起源,從中國和阿拉伯文明在12、13世紀的記載中找尋到了他們的蹤跡。比較普遍的說法,巴瑤族是澳洲原住民人種Austroloids的後裔,於11世紀左右登陸了婆羅洲。

(圖源:wikimedia)

漫長的時光里,因為地域衝突和東南亞王國間的戰爭,巴瑤族的生存空間被一再擠壓,開始了幾百年的海岸遷徙,四散到了東南亞沿海各處,並在這個過程里開始了獨一無二的海上生活方式。

(圖源:dm)

吉普賽式的海上流浪,也造成了現代巴瑤人無國籍、無故土的現狀。這樣的生存狀況,對於非常看重家國情懷和歸屬感的我們來說,肯定是有些令人「憐憫」的。

(圖源:wikimedia)

但巴瑤族真的「可憐」嗎?不妨問問在海上生活的他們。

BBC的紀錄片組跟拍過一位名叫素賓的巴瑤族父親。

素賓早起後,駕船到達捕魚地點,就像許多其他巴瑤族人一樣,戴上自製的木質潛水鏡,扶著船沿觀察了下水況。很快,他拿著魚叉下水,幾秒鐘就潛到了20米深的海床附近。

(圖源:youtube)

巴瑤族是天生的自由潛大師,誇張的說,小朋友還沒學會走路的時候,已經學會了潛水。

(圖源:youtube)

2018年,研究巴瑤族人身體情況的Melissa Ilardo博士帶領的小組,也在知名科學期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現巴瑤人的脾臟比一般人的尺寸大50%。人們潛水時,脾內儲存著血紅細胞(存儲氧氣),大的脾臟也意味著能夠憋氣更久。

(圖源:morgan)

與此同時,而因為靠海而生,巴瑤族人為了更方便捕魚,會在孩童時期人工刺破鼓膜,減緩潛水帶來的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年紀大的巴瑤人會有聽力和負壓病的問題。

(圖源:people)

潛入20米深的海底後,素賓在礁石上輕鬆行走,心跳減緩到30次/分鐘,肺部被擠壓到平時的三分之一大。

(圖源:youtube)

站定,瞄準目標,一條魚得手。他緩緩浮出水面,今天家裡的午餐有了。一氣呵成的動作,猶如一幅人與自然互動的大型海洋油畫。

(圖源:youtube)

素賓的一天,可以說是巴瑤族男人們最典型的日常。這樣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他們早已經習慣。

(圖源:youtube)

但這幾十年來,因為脫離殖民後,東南亞地區各個國家相繼獨立,確認了領土範圍,漂泊了幾百年,沒有故土概念的巴瑤族,成了沿岸國家眼中的棘手問題。

(圖源:youtube)

又因為旅遊業和全球化的興起,許多國家與地區對東南亞的漁業貿易需求量大幅增加,巴瑤人賴以生存的海洋空間,在急劇減少。

(圖源:wikimedia)

曾經自給自足,多餘的魚賣給岸邊居民的供需結構,遠遠跟不上現代文明的發展。為了生存,巴瑤人開始從人工捕魚變成了自製黃炸藥,用氰化物為海鮮保鮮等等破壞環境的方式來維持生活。

(圖源:wikimedia)

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巴瑤族與岸上人民產生了矛盾。但比起幾百年前被迫逃離陸地的命運,這一回,沿岸的各國開始出台各種措施,力邀海上最後的游牧民族回到陸地生活。

(圖源:wikimedia)

建社區、造房屋,沒有國籍和故土是真的,但他們也並沒有像傳聞中說的那樣,「一輩子不能上岸」。

(圖源:wikimedia)

可對於世世代代在海上生存,將海洋當作故土的巴瑤族人來說,原始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文明的不同,並不像翻歷史書一樣,一頁就能帶過。

(圖源:wikimedia)

在BBC的紀錄片里,素賓一直說:「每次潛水,都是我最放鬆的時候。在水裡就像待在家裡一樣。」

(圖源:wikimedia)

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陸地,數百年里,巴瑤族在東南亞的社會歷史變遷中流浪,仍然還沒找尋到最後的,岸上人們心中的「故土」。

(圖源:wikimedia)

漁業讓他們有了現代社會生活必須的物質和金錢,但在口述的,沒有紙質記錄的族人傳說里,海上最後的游牧民族,海洋里的吉普賽人,海洋早已是刻在他們心上,挪不走的身份象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報姐 的精彩文章:

守橋23年,患有抑鬱的他救下了200多個萬念俱灰的人
校園暴力受害者原來是個性侵犯?這部劇真是太敢拍!

TAG:英國報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