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有的劇值得一直看,反覆看。

因為它從未離開你的生活。

4月底上海仁濟醫院衝突事件時,Sir留意到了一則網路評論:

「他是人,然後才是醫生。」

事情的經過是,當事人趙曉菁醫生要求患者等候就診,患者家屬堅持不離開,與趙醫生發生言語爭執,最後升級鬧到打110,現場民警依照維護公共秩序安全的執法流程對趙醫生進行傳喚。

正在工作的醫生承認「推過」。

他這樣說的:「也許是我的口氣太嚴厲了,患者丈夫韓先生就激動了,指指點點,堅決不肯出去,還動手推搡,和我發生了肢體接觸,那位女患者就報警了。」

在被警察帶走時,趙醫生還在請求,等看完幾位患者再走。

作為腫瘤領域的專家,趙醫生日常看診的時間是以秒計算的,來自全國的患者都在搶他的時間,也在爭取生命回溫的時間。

與生命的賽跑,可能因為過於擁擠,演變成「與生命的插隊」

如果說醫生接診了上千個病人,難免遇到幾個情緒失控的患者。

那麼接診了上千次的醫生,也可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呢?

每天面對著惶恐、焦慮、絕望、孤注一擲的心情,沒有哪個職業像醫生這樣,長時間暴露在低燃點、高能量的人群中。

你能想像嗎?

現在是時候再說說它了——

《人間世》第二季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今年年初開播。

看過,痛過,感動過。

但今天想回過頭說的,是那些你可能沒留意到的——

醫鬧

每一次醫鬧發生,結果都是在撕裂合作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將專業診斷與共情感受置於對立的兩端。

我們常說,「醫者父母心」。

Sir認為,這部片顛覆了這個觀點。

患者不能如巨嬰一般,索求時便依賴「父母」的包辦,不滿足便無力撒潑。

更應該說——

醫生和患者,是戰友

在生命的戰場上統一陣線,在情報和決策上相互信任,推心置腹。

聽上去很熱血吧。

當然,這只是理想。

而現實中,醫生和患者,難免先用偵查敵情般的目光打量對方——

「這個醫生,是想坑我的錢嗎?」

「這個患者,會胡攪蠻纏嗎?」

誰把醫患推向了對立面?

不妨先來看一個很具體的切面。

上海的瑞金醫院,三級甲等,大醫院。

攝製組經過整整一年的拍攝,記錄了整整100件醫療糾紛。

片子一開始,場景就是一系列特寫鏡頭,塞紅包的推搡,麻木的等候,握緊的拳頭,沮喪的淚水,這是患者的部分。

然後就是醫生的部分,他們也在抹眼淚,疲憊不堪地就地打盹。

有意味的是,在門診大廳的中庭常年停駐著一架鋼琴,有志願者心無旁騖地演奏。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這種海派的小情調在火急火燎、爭分奪秒的醫院似乎有點矯情。

慢慢看下去,這架不合時宜的鋼琴與演奏者,就具備了「上帝視角」的身份與資格。

也只有它與他們有這個「閑心」去觀察與生命賽跑的患者,以及醫生。

意義有兩層——

往淺里說,音樂就像醫院內每一年兀自開放又凋落的櫻花一般,有一個「痴心」,還是希望焦慮的人們能夠稍微頓一頓腳步,吸口氣,感受一下美好,從而鼓起勁進行戰鬥。

往深里說,就像創作者刻意選擇的貝多芬名曲《命運交響曲》,音符與音符之間,都是平等的,也意味著只有充分信任的合作、理解才能完成挽救的任務。

這個志願的樂隊,是在為這個高壓鍋一般的醫院,增加一份「鬧中取靜」的機會。

但硝煙味,不會就此被衝掉。

可能很多人跟Sir一樣看了紀錄片才知道,醫生也怕被「請喝茶」。

在醫院有一個神秘的辦公室叫「綜合接待室」,在這裡患者可以投訴,提出質疑甚至賠償。而醫院就會展開嚴謹的調查,就像陪審團一樣,會請數個專業相關的資深醫生集體討論,給出結論,被投訴的醫生有沒有誤診。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X醫生就遇到這件事。

一個病人歷經間隔時間很短的兩次手術後不幸去世,她得的也不是什麼厲害重病,是可以治癒的粘連性腸阻隔。

雖然最後被證明並非他的過錯,但X醫生心裡還是十分愧疚。

兩個月後,他甲狀腺癌,也躺在了手術台。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片里展示了「醫鬧」的眾生相,有叫「兄弟們」圍堵的患者,也有偷偷給患者支招,在醫院人多處拉橫幅喊冤去拖欠醫療費的,當然更有聚眾鬧事,把診室變成練把式的場子。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為什麼招式如此熟悉。

因為醫鬧早已有一條龍的專業服務。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假以平等、公正之名的無理舉動,看起來,醫鬧者言之鑿鑿,聲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實際效果上看,每一次醫鬧恰恰是破壞了醫院緊張,容不得半點拖延破壞的運作節奏。

《人間世》還刷新了大眾一個醫學觀念——

風險

片中有一次身份互換,40歲的胸外醫生陳勇被面部抽搐的癥狀困擾了快十年。

看上去只是小毛病,但治療起來需要開顱手術,全身麻醉。

你一定覺得,身為醫生,他對手術早已沒有了心理障礙。

錯。

在術前談話中,陳勇仍然坦言自己內心是害怕的。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因為作為醫生,他更明白——

「醫學永遠是一個比例,不是一個承諾。」

之所以有了這個毛病還遲遲不肯就醫,正是因為擔心成為無法徹底消除的那部分「小概率事件」。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當他做好決定,就與病人同樣接受危險。

鏡頭前,陳勇腦部神經和血管被放大地纖毫可見,它們複雜、神秘而脆弱,每一次觸碰都是一次風險。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最後手術很成功,陳勇康復出院。

但是誰也不能保證,那台意外的手術就一定不發生在他身上。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有醫生開玩笑說,「手術就像愛馬仕,純手工。」

愛馬仕的昂貴在於不依賴機器生產線。

同樣,哪怕醫療器械,設施的更新換代已經進入5G時代,已經有異地操作的全息手術成功案例,但人躺在手術台上,永遠有未知的因素。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一場手術,沒有一個醫生敢拍著胸脯說,結果可控,連時長都控制不了。

七八個小時做一台,滴水未進的馬拉松時有發生。

醫生該不該有情緒?

或許更應該問——

醫生怎麼會沒有情緒?

在仁濟醫院事件里,趙醫生猜測促發韓先生激動報警的原因是他語氣太嚴厲了。

在第8集中,有類似的事件。

一個病童的患者家屬追著兒科ICU的大夫朱明鈕為什麼不能轉科室,朱大夫一直疾走,急躁地說現在不能轉,我現在不跟你說這件事,因為我有一個病人要死了。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事後朱大夫反思,當時正在趕去搶救,所以心裡比較著急。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然而那句話還是給她2018年最倒霉的一天。

患者家屬不但投訴了醫務處,朱大夫被同事一個又一個電話追著了解情況。這個家屬還打了市民熱線進行投訴,事件升級了。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也許從家屬的角度來看,她脆弱的神經被朱大夫嚴厲的口氣刺激了,被拒絕的感覺很糟糕。

而朱大夫無奈的是,為什麼要去打市民熱線?

有一個細節是看得出她有情緒的,在接到調查電話時,已經不耐煩聽到那邊的聲音;通話結束後,她重重地把話筒敲在電話座上,然後疲憊不堪地扶著額頭。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她知道,ICU的兒童患者每一個都不是小病,作為「啞巴病患」,這些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清晰地說出自己的癥狀,只能靠主治大夫像偵探一樣盤絲剖繭去找病因。

從這一集看,醫生不能有情緒,也不敢有。

因為它的代價實在實在太昂貴了。

兒科本來人手就緊缺,她還在不相關的事情上浪費了一天的時間——

接受調查、被領導訓話、向家屬解釋、寫保證書……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而另一邊,是大量的患兒等待她去救治。

在很多國外電視劇里,你經常看到兒科大夫是天使一般的。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 日劇《善良醫生》

但朱大夫做不到。

時間長了,她養成了雷厲風行的作風,走路風風火火,說話永遠是乾脆利落,聲音響亮,有時候沒控制好,還會嚇壞小孩。

她也是要「吵架」的,在家裡吵,跟老公吵,還有就是孩子做作業,讓她大為光火。

朱大夫太不像女人了,只有兩個時刻她流露出女人的溫柔。

一次是好戰友要離開科室,在歡送會上她動情哭了。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還有一次就是一個兒童患者醫治無效去世,她哭著對鏡頭說,我真的很想救她回來,她是有可能活著,還能去上學的。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絕大多數時候,醫生的情緒是被杜絕的,就像手術台的細菌。

因為情緒的對面,是脆弱的患者,是老人、婦女還有兒童。

一次失控,也可能導致雪崩。

懷疑,就是醫院的絕症。

看完紀錄片,Sir感覺維繫醫院正常運轉的並不是醫院有多好,醫生的醫術有多高明,而是最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一旦信任被破壞掉,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就都陷入了「他人即地獄」的痛苦裡。

在以往很長的時間裡,我們的媒體報道了看病難,也確實有極端的醫療事故,患者與家屬處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

那麼,醫生呢?

其實也是。

前文提到的X醫生,不肯露面,一直給鏡頭背影,就是他覺得自己失去了患者的信任,擔心給醫院帶來質疑。

有一個男大夫情緒崩不住了,在綜合接待室抹著眼淚,理論上醫生不應該在患者面前哭,因為哭就意味著承認「我錯了」。

可是他實在太委屈了,為某個病人做了一百多頁的診斷分析,他做過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了。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患者因為專業知識的門檻,最初會懷疑醫生的診斷是否合理,及時,有效,情有可原。而醫鬧者則利用了這種懷疑去達到不合理的訴求。

而醫生一旦被懷疑,他自己都要懷疑自己的醫術真的好嗎?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我還有必要堅持下去嗎?

Sir注意到與上海醫患事件差不多同時在社交平台上被關注的一件事:

加拿大一位名叫瑪麗琳的母親,在FB上發了短視頻,向總理提出抗議,因為看病排隊遲遲拖延,病情拖成了肛門癌晚期。

這個33歲的母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癌症從最初的可控變成第三期,幾乎是判了極刑。

視頻里她數次哽咽,最後泣不成聲。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Sir絕對不是說,我們作為普通人,可能的患者,對於國內的現狀就停留在滿意的程度,這個國家的醫療系統還有優化的空間。

這是想說,無論在何種環境中,醫療都必然是一種昂貴的資源。

反對「醫鬧」,就是在維繫這個並不完美,負重前行系統的安全底線,是確保它不會因為人的非理性而成為互相折磨的修羅場。

倘若如此,無論醫生還是患者的痛苦,都是導致雪崩的一朵雪花。

雪花對自己的重量是不自知的。

從輕到重,就是一念之差。

哭著看完催淚刷屏的《人間世》,才明白當醫生這麼難這麼苦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r電影 的精彩文章:

我看漫威十大經典瞬間
越不能談,我越想談談他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