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抖音到底得罪了誰?

抖音到底得罪了誰?

每晚 21:21,小萌伴你成長

作者:肥肥貓

來源:肥肥貓的小酒

(ID:zhihufeifeimao)

對中年人來說,年輕人喜歡的東西統統都是帶有原罪的。

20多年前的時候電視是有原罪的,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電視機是造成年輕人不愛學習、無法深入思考的罪魁禍首。

80後的童年是一場與父母爭奪電視機控制權的戰爭,開明一點的父母會把「允許看一小時電視」作為孩子做功課的獎勵,不怎麼開明的父母回到家一摸電視機蓋子發現有溫度,直接大耳光子招呼。

這麼多年過去了,80後好像被沒有被電視機禍害成弱智,現在你想叫他們回去看電視都沒人看了。電視之後又一個殘害青少年的魔物是電腦,現在好像也沒人提了。再之後是「上網」。這幾年也不太提了,因為所有人每時每刻都在「上網」。

從去年開始,新一屆的中年人又找到了鬥爭方向,比如微博上一個叫王悅微的網紅班主任憂慮地在自己的社交自媒體中寫道:

「(抖音)跟我們語文課本里的《城南舊事》、納蘭性德詞選真的距離太遠了,而這些錯綜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態疊加在這代小孩的身上。」

這話聽著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所謂「錯綜矛盾的不同文化」若是能「疊加」到今天的孩子身上,好像也不是什麼壞事。成年人總是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往往忘記了自己其實在很小的年紀已經懂事了。比起讓各種迥異的文化衝擊一下,我覺得一個只允許「品讀經典」的世界還更可怕一些。

何況城南舊事真的有對當代流行文化的壓倒性優勢?我看也未必。你要一個生活在今天的00後,對老北平的彈玻璃球、打糖鑼、抓虱子的老乞丐產生共鳴和集體回憶是很難的,也沒有太大意義。00後自然也會懷舊,當到了一定年歲之後他們會像當年80後懷念乾脆面一樣懷念逝去的青春,到時候他們自然會產生屬於他們的文藝,但那需要他們有了生活的閱歷,在沒有之前你強迫不來。

也並不是現在的學生不喜歡經典,抖音上夾帶著濃濃的湖北麻城口音的戴建業就靠講古詩詞能有上百萬贊,靠的是把古詩和當代生活相結合。所有能及時意識到過去的傳播方式對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失效的人,都不會過度指責抖音這種新工具的價值。

迪斯科、喇叭褲、港台明星,凡是泛娛樂的東西在我們這裡都多少帶有一點原罪,玩物總是和喪志沾邊。這可能是東亞儒家文化傾向於把人看成生產工具而非消費者所導致,我們在貧窮貧乏里待的太久,追趕起來又太快太急,不能容忍一丁點對於時間的不充分利用。

但實際證明,沒有什麼能毀掉一代人,只有一批又一批跟不上時代的人胡亂批判,雖然我不迷抖音,但是如果有這麼多孩子喜歡,只能證明它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很多對抖音嗤之以鼻的中年人,閑暇時間在玩著麻將,打著牌,或者對正在播放的每一部肥皂劇如數家珍,好像也並沒有因為不玩抖音高尚到哪裡去。況且,抖音真的那麼一無是處嗎?

至少抖音有效解決了「傳播見識」這件事。

除了書本以外,有大量的信息算不上知識,只能算經驗,見識,或者叫眼界。這些東西並不需要思辨或很強的智商,只需要有人告訴你罷了,告訴你你就知道,不告訴你就不知道。

這就是為什麼抖音上經常看到許多生活小知識火的很,甚至黃瓜怎麼拍,海底撈怎麼打小料,英語單詞怎麼巧妙的記,都能點贊幾十萬。大量的「經驗」過去沒有人告訴你罷了。

紐約的街道長什麼樣,英國的校服什麼樣,迪拜的頭等艙什麼樣,對很多人來說也是非常新鮮的見識,如果不是有人分享出來,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所以這些用戶有一個顯著特點,他們對任何事物永遠熱情地保持著一種「大驚小怪」的狀態。很多有些人覺得見怪不怪的東西一發到網上照樣有很多人喜歡和點贊。

原先受到地域和經濟水平的分割,人和人的見識有著巨大鴻溝。現在得益於技術,小到一碗面怎麼煮,大到國外的風土人情,各行各業的百態都有人來傳播。年輕一代的「見識鴻溝」被大大縮窄了。

也正因此如此,抖音用戶普遍比微博、知乎的用戶要「正能量」得多。就結婚生子這件事來說吧,微博上多的是「日常恐婚恐育」「婆媳矛盾」、「直男癌」、「彩禮」、「鳳凰男」。

但是抖音基本是創意的婚禮現場對唱、和喜歡的人一起手勢舞、可愛的小寶貝……哪來那麼多不幸的婚姻,又哪來那麼多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悔不當初呢?對最多數的大眾來說,稍微有一點小美好就足夠了,真沒有人那麼有空天天義憤填膺,咪蒙附體。

而且我發現還有一個問題被普遍忽視了,那就是——

我們普遍存在的匱乏感和孤獨感是需要有內容來填補的。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知乎上的精英們那麼一分鐘幾十萬上下。在不大不小的年紀,做著不緊不慢的工作,時光一大把的人不知該幹什麼的人比比皆是。怎樣度過這個閑暇時光?在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卻又不想早早睡去感受生命的無意識,而與單方面的看劇觀影的體驗不同的是,抖音更像是與社會在進行溝通。外人看上去抱著個手機的「自閉」,其實背後是極度想要融入他人的渴望。

15秒視頻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不僅能夠有血有肉的體驗了一把天南地北,富貴貧窮的他人生活。再通過評論和創作,很大程度上能滿足內心的那種融入感——看著視頻,聽著音樂,看著嘈雜的評論,永遠有人陪著你一起笑一起鬧。

其實這個問題這幾年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了:在一線城市、高端行當里待太久不利於全面理解中國。我也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但是對於傳媒這塊能說透的還是太少。

我們從來都希望我們的表達被圍觀,被欣賞,被稱讚,這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愉悅和滿足感,只是過去條件和技術不允許罷了。在網路時代之前,這種表達能夠被人圍觀欣賞的權利,註定只是屬於少數人。

十幾年前,表達還是掌握在精英手中,比如詩歌,小說,音樂,繪畫,演講,電影。後來KTV和選秀開遍大街小巷,於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歌手夢。門檻略微降低,但依然還有。如今時代變了,雖然只是一個普通人,在知乎答題也能收穫不少贊和粉絲。但是能「寫點東西」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依然是個很高的門檻。現在抖音把這個門檻都去掉了。

碎片化和低門檻表達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從最初的微博到現在的短視頻,內容製造者一步一步壓縮自己的作品長度,因為大家都清楚一旦做長了就容易「太長不看」,然後進一步產生了「信息流」的概念。只有不停降低內容生產的門檻,才能換來高頻的內容生產和自我表達。抖音降低了表達的門檻,也讓所有平凡的人都看到了表達自我的可能性。

成年人應該對年輕人的喜好保持足夠的寬容。

表演是一種可開發的資源,而且是一種高信息含量的資源。現在的孩子對於表情和肢體語言的運用成熟度遠超過他們的父輩,但是,這種表達的慾望一直是被壓抑的。互聯網的偉大就在於:

普通人的表達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除了表達欲,年輕一代的審美和趣味也同樣需要中年人尊重。可惜的是,以50後為代表的這代人因為自身的局限,恰恰是最不能尊重個性差異和最不具有包容心的一代人,很多人甚至連漂亮姑娘跳個舞都受不了。能夠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展示才華,其實也是給年輕人一個發泄的渠道。何況抖音上有的是芭蕾民族,鋼琴嗩吶,古箏漢服之類的東西,偏要抓著小姐姐的穿著和跳舞說事,讓人不得不想起魯迅的「想像力躍進」論。

其實年輕人沒有那麼頹廢,他們比成年人更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年輕人的自制力、學習力被低估,而新生事物的危害卻被高估,這說明思想解放依然是一個有時效的任務,社會若希望年輕人一往無前,就不能總是有意無意扯他們後腿。鼓勵創新的第一步,就應該是對年輕人的「吃喝玩樂」多一些包容心。

一點結語

改革開放已經40年,但許多人依然不明白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什麼。有人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人看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以古非今的老調彈了幾千年,從來都沒有事實依據。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無窮無盡的變化。

像抖音等事物5年之前都不存在。而再過5年,你不知道它們又會變成何種形態。因為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一個公司要想成功,就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只有適應。

娛樂化確實值得有精英自覺的人警惕,但對大眾卻未必是壞事,抖音是一個本身結構偏向圖像和片斷的新型媒介,人們會慢慢習慣於從此類媒介接受信息。

大眾通過這種媒介完成文化的自我生產和自我消費,甚至自我教育。

抖音的興起是各種時代因素疊加的結果,視頻符號在這裡使用得駕輕就熟,許多創意也很精巧。

誰能真正做到了尊重了中國普通人的表達欲,誰就贏了。

(強烈推薦)

叨姐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福利

論文查重知網60元代金券

可以在論文定稿時使用哦

沒有門檻、直接抵用

抓緊領取吧

沒有什麼,能毀掉一代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轉大學 的精彩文章:

和女朋友同居,她的哪個習慣最讓人奔潰?
蛋蛋這麼重要,為什麼要掛在外面?

TAG:玩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