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玩收藏:不貴就永遠買不到好貨

古玩收藏:不貴就永遠買不到好貨

《五月槐花香》劇照

民國時期的琉璃廠古董商,誰能坐上洋庄生意,誰就能賺大錢。洋庄,即是把古董賣給歐美和日本買家。

當時洋人買家中,著名的有英國人大維德、美國人福開森、日本人山中定次郎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開價普遍高於市場行情。中國人眼裡的冤大頭。

中國人買貨追求的是撿漏,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貨。洋人不是,只要東西對,多花點錢是為了及時拿下這件貨。

所以,西方人發明了拍賣,價高者得,很短的時間內,你必須作出抉擇,否則你喜歡的貨就歸別人了。

張宗憲在拍賣會上

拍賣與撿漏是兩個極端。

撿漏更多屬於農業文明,實現的基礎是信息普遍閉塞,人員很少流動,少數人受教育……

撿漏一旦發生,即意味著:有人吃大虧,有人沾大便宜。雙贏是不可能的,一鎚子買賣。

撿漏是最符合人性的,洋人未必不嚮往。但洋人們發現,在商業市場中,撿漏是不可持續的,只有雙贏的結果才能有持續的生意。所以,古董生意最靠譜的還是拍賣。

馬未都曾在電視上大講自己的撿漏故事,主要是為了普及收藏的樂趣,據說觀復博物館的重器基本都是在拍賣場買的。

中國古董收藏市場上,如今國寶幫盛行,他們遵循的原則,仍是撿漏。於是,用很少的錢,買回家大量的假貨。

其實都是最基本的常識,稍加分析和思考,就能想明白的事,可很多人就是執迷不悟,醉心撿漏。

撿漏思維又何止發生在收藏圈,遠的成功學,現在的心靈雞湯,基調還不都是撿漏思維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欣聞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宣德瓷器款識細賞:一撇一畫中的特徵
南宋官窯不敢捨棄的鑒定法則

TAG:欣聞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