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

天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秦漢時期盛行的「五帝」崇拜和祭天制度,是天帝觀念的新的表現形式。「五帝」觀念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在先秦已開始形成。戰國時期,全國逐漸出現統一的趨勢。各派學者提出種種哲學、政治學說,以供封建統治者採納。其中,陰陽五行學說曾對秦漢時期的宗教和哲學發生重大影響。按照《荀子·非十二子》的說法,這一學說的最早創立者是子思及其後學孟子,然而實際上是由比孟子稍後的齊國鄒衍完成的。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鄒衍講的「五德」,即《尚書·洪範》中講的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也稱「五行」。鄒衍利用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論的觀點,對《洪範》的五行說進行改造,創立了「五德終始」說。《呂氏春秋·應同》有這樣一段記載: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

此處雖然沒有明言是鄒衍的學說,但據《文選》卷六左思《魏都賦》李善注引《七略》:「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土德後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可以認為,這至少是源出於鄒衍的「五德推移」說。引文說的是從黃帝經夏、商、周,到行將出現的王朝是按照五行相勝的過程(即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演變的,以後的人類歷史就是按照五行相勝次序分為五個大的環節的無限循環過程;

歷代帝王政權的交替就是按照五行相勝的公式進行的。鄒衍的學說在齊、梁、燕、趙受到歡迎。因為戰國後期一些封建諸侯都希望上天按照「五德終始」的循環次序使他們得到新的機會,像過去的聖王一樣建立統一的王朝。 戰國末年有人把當時的天文曆法學說與陰陽五行思想相比附,認為春夏秋冬和東西南北的方位都與陰陽五行有關。如《呂氏春秋·十二紀》與《禮記·月令》都以春夏秋冬與四帝、四神、四德、四方等相配,配合的程序如下: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春,其帝太皞(謂為「木德之帝」),其神句芒(謂為「木官之神」),其蟲鱗,其音角(角,木也,位於東方),其數八(五行之數為五,此為基數,木序為三,故數序為八)。

夏,其帝炎帝(「火德之帝」),其神祝融(「火官之神」),其蟲羽,其音征(征,火也,位於南方),其數七。

秋,其帝少皞(「金德之帝」),其神蓐收(「金神」),其蟲毛,其音商(商,金也,在西方),其數九。

冬,其帝顓頊(「水德之帝」),其神玄冥(「水神」),其蟲介,其音羽(羽,水也,位在北方),其數六。

可見,在關於天的神化方面,除了一般稱謂的「天」、「上帝」以外,還認為在天的四方有四個帝,這四個帝原來都是人間的「聖王」,都曾以五行的一「行」作為天命所歸的標誌而進行統治,死後成為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結合其他資料,四帝是:東方天帝太皞,屬木,主春,因木為青色,故亦稱青帝;南方天帝炎帝,屬火,主夏,因火為赤色,故亦稱赤帝;西方天帝少皞,屬金,主秋,因金為白色,故亦稱白帝;北方天帝顓頊,屬水,主冬,因水為黑色,故亦稱黑帝。如果再加上「土德」的黃帝,則正好為五帝。

在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過程中,曾利用陰陽五行學說為自己服務,論證秦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和神聖性。史載:

自齊威、宣之時,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六以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水在季節上屬冬,顏色為黑色,時間應從夏曆十月開始,五德循環的位數是六,在音律上屬陰,水陰主刑殺;因此,秦得水德,就應以冬十月為歲首,崇尚黑色的服飾旗子,以六為度量單位,以大呂(為陰律之始)為正音,以法為施政準則。秦始皇就是這樣做的。 秦始皇認為得到上天的委任,很重視祭上帝。即位的第三年(前219)就到泰山封禪。「封」是在泰山頂上祭天帝;「禪」是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神(「地主」)。此外,還分別祭青、黃、赤、白四帝。

漢初制度草創,因襲秦代的很多,對漢代應得五行的哪一德,長期沒有定論。漢高祖東擊項羽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他即命立黑帝祠,稱為「北畤」,按時命人祭祀。據此,漢高祖自認為是直接承周(火德)而得水德。文帝時雖有人上書說漢承秦後,應為土德,改正朔,但當時丞相張蒼認為「漢乃水德之時」,提出反對意見。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才正式按土德改制:定曆法,以正月為歲首,崇尚黃色,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

所謂「五帝」說本來是國家分裂的產物。商、西周國家統一,只有「天」、「上帝」,而沒有佔據一方的五帝。東周以後諸侯稱雄割據,才出現五帝說。秦據西方,為表明自己受天命,曾自稱得「金德」,祠白帝;後來也祠青、赤、黃帝,可能與它想吞併四海有關。漢初一度祠黑帝,以受水的自命,後來雖認為受「土德」,但並沒有特彆強調祠黃帝,而是五帝並祠,這也許與國家已統一有關。漢代皇帝的「郊祀」,就是祭這五帝。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雖特別指出「黃帝」是「制四方」的,但五帝畢竟是各佔一方,以主宰五星者。漢武帝時,在五帝之上又安置了一個更高的統一的天帝,此即「太一」神。 漢武帝時,社會生產已得到恢複發展,由於削弱諸侯王勢力,中央集權已相當鞏固,在政治上已出現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元光六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政治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二年,方士謬忌奏祠太一方,說:「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明確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可見「太一」是至上神。

武帝採納這個建議,在長安東南郊立祠祭祀,此後又在甘泉設太一祭壇(泰畤)。武帝東到泰山舉行封禪儀式,採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禮」。漢武帝以後,漢王朝的祭祀制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直到東漢也是如此;只是「太一」已經取得統一的至上神地位,不再稱為「太一」,而一般稱為「皇天上帝」,與「后土神祇」並祀,並配祀以皇祖。 秦漢的天帝觀念和祭天制度一直影響到宋元以後。

明清時代祭天制度大致相同。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以至清代,每年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即冬至在圜丘(天壇)祭昊天上帝,以大明(日)、夜明(月)、星辰、太歲(值歲之神)從祀;夏至在方丘(方澤壇、地壇)祭皇地祇,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此外,春分時在日壇祭日,秋分時在月壇祭月,並配祀二十八宿、五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