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立夏的習俗禁忌與養生
【立夏】2019年5月6日(四月初二 己亥年 【豬年】己巳月 癸卯日)
立夏的時候是宜健脾護心,要睡好子午覺。小滿就開始進入到暑季了,有很多能量外耗,因此氣虛的人一到夏天的時候就容易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並且在外面呆久了就容易中暑,所以我們立夏開始就要健脾、養氣血。
健脾的食療方、養氣的食療方大家都知道了,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用四君子湯熬點水,然後棄渣留汁,再加米進去煮粥喝,在立夏這個節氣裡面多喝是很有幫助的。
飲品方面,可以用菊花三十克、麥冬十五克,加水煮沸以後棄渣留汁,冷卻後再加蜂蜜進去,就能夠生津止渴,因為麥冬是能夠生津液的,能夠清心健腦、清肝明目、解乏。
大願法師《健康養生隨許法》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按照氣候學的標準,5天平均氣溫達到22℃才算夏季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立夏時節的候溫同氣候學標準大致接近,而這一地區正是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由此看來,二十四節氣把立夏節這天作為夏季的開始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立夏分為三候。「初候螻蟈鳴」,螻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種。這時節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塘畔鳴叫覓食了。「二候蚯蚓出」,由於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這時已開始長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鄭一縣誌》載:「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謂之進鮮」。從這三候的描述中我們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蛙類動物一般活動在有水的地方,尤以水稻田旁、池塘邊較為多見。蛙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又可在稻禾下乘涼,抬頭還可以吞食飛行於田間的昆蟲,食飽後蛙鼓鳴叫,和著樹上昆蟲、鳥雀的奏鳴;田間濕潤的土地上還時有蚯蚓爬過,野草中已見到野生的王瓜長大成熟,可以採摘食用了。如果說春是生的季節,那麼夏就是長的季節,大地上的動植物都進入了旺盛生長期,全國各地區氣溫大幅度提高,雨水也明顯增多了,南方的早稻已經分櫱,油菜已經結子,將要成熟了。北方地區的冬小麥也正在揚花灌漿。春播作物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棉花等已相繼出苗。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管理日益繁忙。「立夏三朝遍地鋤」,這時鋤地既可給土地鬆土防止水分蒸發,又可以鋤掉田中雜草,因此有農諺說「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
「立夏種棉花,有柴沒疙瘩」,這時已過了種棉的季節。正值棉花小苗期,這時應查苗、補苗、中耕定苗,並要注意及時澆水灌溉。對於小麥這種主要糧食作物,此時應特別注意田間管理,尤其是注意防止「麥秀寒」的發生。從種植上可以「立夏前後種地瓜」「立夏種稻點芝麻」,因為「到了立夏亂種田」—這時節種植了農作物都會生長,應及時播種宜種農作物。
立夏還是一個傳統的歲時禮俗節日,周代在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眾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並舉行祭祀先帝祝融的儀式。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晒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並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說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並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古人認為,立夏三個月(孟夏、仲夏、季夏)為農事繁忙的季節,故此時節又被稱做「三夏」。這時草木繁茂,生長旺盛,夏令季節病較多,往往有身倦肢軟、食少微熱的現象,有時還會暑熱傷氣。這種情況往往是因勞動強度大、氣溫偏高、休息不足所致,因此應該注意調整飲食,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勞動時一間,適時補充水分,保證睡眠,適應夏天「長養」的要求,保護身心健康。
立夏習俗
立夏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殊不知這在舊時,卻是一個節日,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重要日子。舊俗立夏日又稱「立夏節」,到了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慶祝儀式。其中五花八門的習俗禁忌,人們多半是知之甚少的,下面就羅列一些典型的例子以供大家參考。
迎夏
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節氣。據載,每逢立夏這一天,帝王都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因夏季五行為火,對應的顏色為紅色,所以,君臣在立夏這天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立夏養生
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因此,夏季養生要以「養心」為主。
飲食
在飲食上,常吃堅果能夠有效強心護心。如常吃乾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堅果,都有助於保護心臟。而由於夏季陽氣盛於外,陰氣居於內,造成前文所說的「苦夏」,所以夏季應多以清淡食物為主,如白菜、苦瓜、絲瓜等。
夏季養心補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還應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養心安神,如小棗、蓮子、百合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時喝粥和湯類對身體也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可健脾祛濕,補養身體。
養神
夏季除了飲食養生外,貴在養神。《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神對於養生的重要性。進入夏季,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往往心躁不安,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癥狀。所以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靜心養神,少貪心雜念。
運動
夏天是晨練的好時節。中醫養生中講究「冬藏夏放」,也就是說冬季要注意營養和能量的積累,而夏季就要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所以,晨練是不錯的選擇。大家應早睡早起,加強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鍛煉雖有利身體,但在夏季不宜運動量過大。由於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帶走身體的能量,所以,要及時補充消耗的能量。建議在炎炎夏季自備一些降溫防暑飲品,比如綠茶、綠豆湯、酸梅湯等,都是止渴生津的養生飲品。
灸艾灸
養護心臟,防心火
夏季心旺腎衰,從立夏開始艾灸穴位可溫補元陽、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為安度酷暑做好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運作。
艾灸取穴:少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湧泉穴
少海穴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屈肘取穴。(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以上穴位,建議1天1次,每穴灸30~40分鐘,每艾灸10天可以休息1~2天。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
※《金剛經》不是普通的書,病中我也在背誦
※南懷瑾老師:有道之人的生活狀態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