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施一公到顏寧,上海這個「最強光」如何10年吸引2萬多名用戶

從施一公到顏寧,上海這個「最強光」如何10年吸引2萬多名用戶

不管是用於H7N9病毒、埃博拉病毒研究,還是蛋白質結構研究,抑或是故宮文物的修復,在上海張江外形酷似「鸚鵡螺」的一座大型建築——上海光源,都可以找到相關的研究實驗平台。

如今,科學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越來越離不開這種大型科學裝置。「因為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靈敏度讓我們的催化劑研究得以進行。如果沒有這個光源,目前的實驗就得在國外的實驗室進行。」北京大學教授馬丁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而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上海光源的投入使用也改變了我國結構生物學家以往主要依賴國外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前沿領域研究的局面,支撐用戶在膜蛋白、蛋白質複合物以及與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流行病毒相關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成果。

作為國際上性能領先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上海光源不僅是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更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體現。

在上海光源X射線小角散射光束線站外,曾在日本學習工作7年的楊博士告訴記者,雖然日本的光源設施是最早建立的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裝置,但是目前上海這個三代光源是完全能勝任項目研究的。「在我的領域,上海光源的硬體設施是完全達到要求的,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海外科技工作者開始回國投入建設。」

自2009年運行開放以來,上海光源在聚焦基礎研究前沿、參與國家重大專項的同時,為能源、環境、材料、物質、地球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攻堅提供研究實驗平台。服務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結構生物學領域施一公,以及剛剛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高福、顏寧等23254名用戶。

在6日舉行的上海光源開放十周年學術論壇上,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施爾畏介紹,截至2019年4月底,通過十年的運行開放,首批線站累計為用戶提供實驗機時超過34萬小時,服務了來自全國的518家單位。他還透露,預計到2022年,上海光源將有約35條束線和60個實驗站投入運行,屆時,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戶能力將超過上萬人次,並將與正在建設中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及超強超短激光裝置一起形成先進的光子科學研究中心。

一流的大科學設施,對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區域提高科技創新水平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地支持科研工作者進行學科前沿研究,上海光源也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免費實驗機會。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稱,若是研究人員發表的科研文章涉及在上海光源的實驗結果,都是不收取費用的。而在企業層面,也只是象徵性地收取費用,目前諾華、羅氏和中石化、上汽集團等60家企業都通過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

趙振堂分享了一組數據,據他們觀察,雖然上海光源服務於全國,但是用戶還是偏向於以上海為中心,並輻射長三角。「長三角用戶比例很高。上海用戶大概不到三分之一,北京五分之一,餘下就是江蘇、安徽等地。」他認為,這個數據也和一個地區的科技投入有關,長三角區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大,科研人才也多,因此整個需求和研究水平也會相對較高。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長三角地區擁有國家大科學裝置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4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2家,三省一市已初步形成強大的科技基礎設施群。如何利用這批已有的科研平台也是三省一市下一步需要思考的。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目前來看,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兩個都在長三角地區(合肥、上海),所以在科研要素、科學家的集聚度上,這個區域有先天優勢。具體到大科學裝置上,能量稍小的合肥光源和上海這個大光源,就能形成一個很好的互補作用,「因為長三角城市之間距離較近,往來也方便。下一步,應該思考如何讓優秀的科學家聚集在一起解決科學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自主車企分化加劇,高壓之下長城汽車逆勢增長
天風證券趙曉光:移動互聯網紅利終結,科技創新進入精準數據時代

TAG:第一財經 |